李安导演欲改编张爱玲短篇小说《色·戒》的消息传出之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由于小说对主要人物形象几乎没有正面塑造,对小说背景的交待也语焉不详,致使多数读者难解张爱玲的写作真意所在。昨天,记者专访了沪上的张爱玲研究专家、华东师大陈子善教授。他为记者详尽披露了学术界对这篇小说的三种解读,并表示对电影改编持保留态度。“张爱玲的作品本来就很难改,何况《色·戒》又是相对更复杂的小说,这对李安来说,也将是一次很大的挑战。”
从历史事件化出 陈子善告诉记者,学术界对小说《色·戒》的解读历来是有争议的。其中的一种说法认为《色·戒》并非杜撰,而是张爱玲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创作素材写出的一篇小说。他们认为,小说中的易先生原型是抗战时期汪伪政府的特务头子丁默村,而王佳芝写的就是国民党军统特工人员郑苹如。小说叙述的是王佳芝施展“美人计”为暗杀丁默村制造机会,却最终告败被丁处死的故事。“当时上海的《良友》画报还曾刊登过郑苹如的照片,不知张爱玲是否真的因此而获取了小说的灵感。”
来源于道听途说 学术界对这篇小说的另一种解读,是认为张爱玲的写作素材来源于道听途说。“据说张爱玲当时有个好朋友,曾在聊天时和张爱玲谈起过关于地下锄奸组织的事情。这个组织是专门暗杀亲日的政府官员和知识分子。张爱玲的小说灵感也有来源于这种道听途说的可能。”
寄托了个人情感 对这篇小说的第三种解读,则与张爱玲的个人情感际遇相结合。据悉,《色·戒》深得张爱玲喜爱。她虽然在1950年间就已完成书稿,却经过30年不断修改,直到1978年才将小说收入《惘然记》出版。张爱玲还在卷首语写道:“这个小故事曾经让我震动,因而甘心一遍遍修改多年,在改写的过程中,丝毫也没有意识到30年过去了。爱就是不问值不值得,所谓‘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有学者据此认为,张爱玲是通过《色·戒》来表达她自己的爱情故事。“她通过小说告诉读者,人的感情是很复杂的,不是两极对立、非忠即奸的。男女主角之间的柔情是源于爱,残酷却是出于政治的原因。”
内心复杂电影难表现 陈子善认为,小说《色·戒》故事的铺陈充满了悬疑、惊悚及男女关系的暧昧,结局却冷艳至极,显示出张爱玲对人性复杂性的独到见解。“电影的叙事方式和文学的叙事方式是很不相同的,小说男女主人公这种极端复杂的内心世界,电影能否很好地体现出来,我持保留态度。”陈子善指出,张爱玲的小说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人物内心世界也都有丰富的层次,“《金锁记》、《色·戒》这样的小说都是非常难改编成影视作品的,即使对于大导演李安,这也将是一个绝对的挑战。”
葛优难过形象关 对李安在男主角人选上看好葛优,陈子善也存有异议。“葛优的演技非常成熟,但从形象来说,恐怕未必适合易先生。从小说的描写来看,易先生应该是一个魅力十足的男性,否则恐怕很难让一个‘美人计’的施行者出于真感情而临阵倒戈。”至于女主角的挑选上,陈子善认为难度更高。“能实施‘美人计’的女性必须是美女。而要演绎内心如此复杂的女性,又必须是演技派演员。我希望李安能选到好演员,把张爱玲笔下的这种复杂人性形象地演绎出来。”
链接《色戒》
小说《色·戒》以抗战时期为背景。一班知识青年派出女学生佳芝扮成少妇,假装因香港沦陷搬到上海从商,施展美人计欲刺杀汉奸汪精卫属下的特务头子易先生。佳芝搬进易先生家中后,与易太太成为朋友,经两年精心铺排,成功勾引易先生到一家珠宝店,由同谋下手刺杀对方。但因佳芝对易先生动了真情,当杀手到达珠宝店外时,佳芝的感情压过了理智,竟通知易先生逃跑。易先生虽然因佳芝救了他一命而感动,但脱离险境后,他还是动了杀机,安排封锁珠宝店一带将之赶尽杀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