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人文丛书再添54种新作

    志在打造中国版“彩虹计划”、宣称“10年推出1500种学术文化著作”的大型出版工程“世纪人文系列丛书”,自2005年推出111个品种后,本月再次推出54种新书。如何选择真正具有人文教育价值的经典?如何协调各家出版社从而形成风格统一的丛书?近日,出版方世纪出版集团与上海学者就一年来编辑出版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研讨。 

今年再添百种著作    据世纪出版集团总裁陈昕介绍,此次54种新书继续充实了丛书中“世纪文库”、“世纪前沿”、“袖珍经典”和“开放人文”几大类,逐渐形成了规模。今年7月还将出版约50余种,而“大学经典”国学部分100种选题已通过专家遴选论证,目前已进入编辑流程,有望于明年初与读者见面。 

    “世纪文库”集中了一批国学精粹,如《文心雕龙札记》、《词学通论》、《唐诗杂论》、《中国历史研究法》、《当代中国史学》、《中国史学史》等,涉及语言、文学、历史和哲学诸多学科;“世纪前沿”此次出版的《公众舆论》是传播学领域的奠基之作,第一次对公众舆论做了全景式的描述,《民族主义》和《民族与民族主义》则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民族问题;“袖珍经典”收入的司汤达《拉辛与莎士比亚》记录了反对学院古典主义论战,提出了现实主义的艺术原则;“开放人文”系列新推出插图本《世界史纲》、《中国俗文学史》和《欧洲漫画史》;人物系列推出了诸多诺贝尔奖获得者的传记如《原子舞者——费米传》等。 

选择最优版本    出版界认为,“世纪人文系列丛书”的启动意味着,力图在出版内涵上体现集团化优势和规模效应已成为出版业集团化改革的趋势和潮流。对于学者而言,如何保证真正选入具有传世价值的作品则是更为重要的。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王家范强调了版本选择的意义。“历史证明,可以传世的著作都是收入到丛书中去的,因此‘世纪人文系列丛书’必须选择该领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的最佳版本。”复旦大学哲学系教授张汝伦指出,丛书中有个别德语作品是从英译本翻译而来,而且他清楚那部作品的英译本有很多差错。他认为,所有的国外经典作品都应尽量选择原文翻译,只有这样才能尽量减少翻译中文化的流失。 

    张汝伦同时表示,这套丛书已经系统出版了哲学史、文学史、政治学史等方面的著作,而宗教学、神话学、语言学、法学等领域的出版有待加强。在“大学经典”板块中,应多增加对于大学生适应社会以及“修身”有益的图书,蔡元培就针对“修身”专门编写过教材。 

协调多家出版社    由于需要协调多家出版社分工打造,“世纪人文系列丛书”在实践中也出现了体例不一的现象。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傅杰指出,世纪出版集团内的上海古籍出版社有一套非常优秀的“名家导读”系列,每本著作都配有名家撰写的解读式长序,其中一部作品收入“世纪文库”后仍保存着长序,但“世纪文库”中其他作品却没有这种类型的序。张汝伦也指出,目前“世纪前沿”主要是自然科学著作,与人文著作的比例不均衡。记者了解到,这个问题的原因在于,主要负责“世纪前沿”部分出版的是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选书来自各个出版社,肯定会出现格式不一的问题,作为集团应确立统一的编辑思想、体例,而不仅是将入选的图书调换封面、重新印刷。”与会的学者表示。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