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蒋小蒋日记漂洋过海 蒋家媳妇希望日记有一天能落叶归根
等条件成熟的时候,希望日记最终能回到中国的土地上。——蒋方智怡
3月31日,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档案馆照例在早上8点15分开门迎接读者,和往日并没有什么不同。从这一天开始,蒋介石日记正式于胡佛研究所档案馆内对外公开。有学者指出,这些日记不能完全看作是个人的东西,学者们都倾向于将蒋介石日记在内地存放。蒋介石的孙媳蒋方智怡也曾经表达过类似看法。这份日记于去年年底,由蒋介石的孙媳蒋方智怡交给胡佛研究所暂时保管,据称合同签订的暂存时间为五十年。
记者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张海鹏,他于3月23日同社科院近代史所另外一名研究员杨天石一同飞赴美国去阅读了这些对外开放的蒋介石日记。据悉,这些公开的蒋介石日记是目前保存最完整,最原始的日记。
蒋介石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历史上一直有很多的说法。专家认为,通过蒋介石的日记从中可以看出一个更多面,更真实的蒋介石。但张海鹏也表示,对于作研究来说,光凭蒋介石的日记还不够,“它只是部分研究资料。”
谜面之一:两蒋日记为什么在此时远赴大洋彼岸?
今年年初,当媒体报出两蒋日记由蒋家后人交给美国胡佛研究所暂存的消息之后,愕然一片。但对于张海鹏来说,这个消息并不突然。早在去年,他就听说蒋方智怡在和胡佛研究所商谈暂存日记一事。但消息非常有限,双方商谈的内容、商谈结果都进行得相当秘密。
大约在今年2月底左右,日记暂存情况初露眉目,美国的媒体率先报道了蒋介石、蒋经国的日记由胡佛研究所档案馆正式暂存。同时蒋家人还授权胡佛研究所档案馆将部分蒋介石日记对公众开放。
此次“赴美”的蒋介石日记,包括蒋介石从1917年至1973年去世前两年的所有日记(残缺1924年日记),是目前保存最为完整的蒋介石日记手稿。除此之外,蒋经国从1937年到1979年的日记也同时“赴美”。如此重要的日记,为什么蒋方智怡选择了胡佛研究所?两蒋日记为什么在此时远赴大洋彼岸?
张海鹏表示,这个疑问目前事件双方都不愿意透露。他只是了解到,胡佛研究所的研究员郭岱君在促成两蒋日记赴美事情上,起到了桥梁性的重要作用。而郭岱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这一问题“还未到公开的时候”。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张海鹏强调两蒋日记只是由蒋家后人暂存胡佛研究所。“他们双方签订了合同,据说合同中规定暂存时间为五十年。”张海鹏说。同时,也有一些媒体报道,这个合同比较灵活,蒋家随时可以中止合同,将日记收回。
“她(蒋方智怡)说过这些东西应该是放在内地比较好。”张海鹏告诉记者,蒋方智怡曾经这样表达过自己对日记存放的看法。“这些日记不能完全看作是个人的东西。”张海鹏解释道。
谜面之二:为何缺少1924年的日记?
现在的胡佛研究所档案馆里会吸引一些特别人的到来。有张海鹏、杨天石这样的国内近代史专家,也有受日本《产经新闻》委托,专门前往美国研究日记的日本华裔。
对外公开的蒋介石日记只是所有日记中的一部分,即1917年至1931年14年间的日记(缺1924年日记)。张海鹏表示,1917年的蒋介石日记非常简单,只是一些大事纪要。而从1918年到1931年的日记基本上是每年一本,日记用毛笔书写,每天一篇,日记篇幅不长,每篇大约五六百字。
由于日记所经历的时间较长,部分日记的保存现状并不太好,因此胡佛研究所将日记原件进行了缩微胶片处理。对外开放的日记则是用缩微胶片印刷的复印本,而非日记原件。张海鹏了解到,日记原稿被锁放在档案馆内,两把钥匙保存在档案馆的馆长和另一位馆内的研究员手中,只有当两把钥匙同时出现,才能开启。而到档案馆阅读日记复印件的人不得对日记进行拍照、复印。只能用档案馆内提供的纸张抄录日记,也不允许将笔记本电脑带入档案馆,将日记抄录到电脑中。
张海鹏表示,首批公开的日记只至1931年,胡佛研究所档案馆会根据此次公开日记的效果,考虑是否继续公开1932年至1945年或1949年的日记。而1949年之后的日记应该不会对外开放,蒋经国的日记也不可能对外开放。
在公开的日记中,惟独缺少1924年的日记,有人猜测这些日记可能遗留在南京。
但张海鹏否认了这一说法,他表示,根据杨天石的研究,杨认为这些日记不可能在南京,而是应该全部毁掉了。“因为1924年是蒋介石非常左倾的一年,在当年的日记中可能会有很多他的左倾言论,而蒋介石本人可能不愿意让人看到他的这些言论,所以可能后来把1924年的日记毁掉了。这可以解释为什么日记单单缺少1924年的。”张海鹏说。他表示这只是一种猜想,事实是怎样的目前还是一个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