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儿童节快到了,不少家长会选择为孩子购买书籍作为节日礼物。如果摆在你面前的是这样两本书:一本印了密密麻麻的文字再配上插图,另一本以图画为主,文字只是“配角”。恐怕不少家长会选择前者,当然是字多的更“值”啰!
这正是图画书在中国面临的窘境。
图画书:家长闻所未闻 8日,由99妈咪宝贝书友会主办的“早期阅读教学观摩和专家讲座”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儿童文学家、上海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梅子涵教授特地搬来了一大堆花花绿绿的图画书,为在座的大人们“扫盲”。
“在国外,图画书已经有了100多年的发展历史,可是在中国,对于不少老师、家长而言,还是一个陌生的事物。”梅教授说。
目前,我国儿童图书市场上不少读物都有图画,但这并不是真正意义的图画书,因为其唱主角的仍然是文字。而图画书的主体是“图”,文字很少,甚至没有文字。比如美国有一本经典图画书叫做《母鸡萝丝去散步》,从头到尾只有44个字,它所以会被人们奉为经典,就因为它在画面里叙述了一个文字里并没有提到的故事,让文字与图画形成一种非常滑稽的比照,原本无声的故事却能让孩子频频笑出声来。
文字书:看懂不算“本事” 遗憾的是,在如今的书店里,看到最多的还是大人们青睐的“文字书”。曾经有一家出版社从欧洲引进了一套无字的图画书,结果因为害怕市场风险,迟迟不敢出版。毕竟,出版社也有顾虑:这全是画的书,家长会给孩子买吗?
“许多成年人都认为孩子能看懂全是字的书是件了不起的事,其实,很多孩子的阅读是不合格的。”梅教授直言道。前阵子,梅子涵在外省市某小学参加活动时,当地老师组织一个班的学生背诵全本《三字经》和长篇古诗词,还有的小学生已经“啃”起大部头的《悲惨世界》《红楼梦》等著作,他却觉得这并不值得“高兴”。
“图画书是童年幸福的种子。”梅子涵引用了日本一位著名图画书编辑的话。其实,在国外,图画书并不是“小儿科”,还有不少是给成人看的,比如有本叫《公主四点会来》,就是通过一个小故事,诉说了人生的大智慧,成年人读来也觉得非常有意思。
“社会应该给图画书一片天地,”梅教授呼吁,“尤其是家长们,不要只重视孩子的文字阅读,而忽略了对图画书的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