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之旅”走天下

    无法抗拒的魅力 

    凡是接触过《发现之旅》的读者,都会被它的魅力所吸引,爱不忍释,正像德国的书评所说的:“从翻开这些通俗易懂的读物那一刻起,你便会手不释卷。”而意大利的读书界则认为,“不被它所诱惑,确实是件很难的事”。    

    从外观上看,《发现之旅》并不起眼,它的开本不大,也不十分豪华,但打开它的第一页,就会有一种精巧的印象。在占全书五分之三的正文部分,几乎每一页都有一、二张彩色图片,据粗略统计,其文图比例约为2:1,也就是说,正文约250字左右就有1幅插图。这些图片都是具有文献纪实性的照片或绘画,在设计编排上采用了出血、呼应、叠压等多种手法,繁简结合,颇具视觉冲击力。图片的说明文字,与插图既有关联,又相对独立,渲染了阅读气氛。    

    图片的丰富、精美,只是《发现之旅》的特色之一,这一点如果没有包括文笔优美的其他条件相配合,就会流于一般化。《发现之旅》的编辑创意,在此又一次显出了与众不同, 他们把吸引读者的努力,贯穿于全书的每一个方面。在书名上,编写者设计了副题,如《火山》的副题是“大地之怒”,《丝绸之路》的副题是“东方和西方的交流传奇”等等。接下来,在卷首、前后勒口及封底都有长短不等的文字,与时下许多图书习惯于在这些地方安排宣传性文字不同,《发现之旅》则设计了具有文采的导语。例如,《古埃及探秘》的卷首导语是这样写的: 

    这是一个石头的世界:金字塔的石头,神庙的石头,雕像的石头,都已陷入千年泥沙,被人遗忘。这是一个符号的世界:雕刻的符号,叙述的符号,神秘莫测,不可理解。游客、冒险家、学者、考古学家,他们的目光、铅笔、锹斧和量尺,将使这个沉睡的无声世界恢复生机。    

    有些品种的卷首导语直接摘录文学作品中的精彩段落,例如,《希腊的诞生》的导语就选用了美国著名作家亨利·米勒(Henry Miler)的名作《马鲁西巨人》(亦译作《马洛西的大石像》),其文学韵味就更不用说了。    

    《发现之旅》的叙述文体虽然仍旧是传统的章节体,但章标题的标示也尽量做到有悬念、有趣味,下面就是《希腊的诞生》一书的章标题:“消失的法老”、“古代的旅行者”、 “尼罗河畔的十字军、僧侣和收藏家”、“冒险家和盗贼”、“学者的时代”、“考古学家抢救运往埃及”、“重新发现埃及”。每一章的开始,也有导语,例如,《火山》一书第一章“神话和传说”的导语是这样写的:    

    火山在颤动,嗥叫,爆发,裂开……大地为何抽搐,人类百思不得其解。为了说明这咱难于理解的现象,他们臆想,必然有一股超自然的奇异力量。彼此不相识的人群,竟有如此类似的传说。    

    进入正文后,大约每隔四、五百字左右就有一个提要性的引题;而在每页的书眉上,则都有与该页内容相关的眉题。可以说,从翻开书页的一刻起,读者就不断受到来自图文的种种“诱惑”,有美不胜收之感,正像GALLIMARD出版公司为该书所作的介绍中说的那样:“舒展的版面布局、丰富的图片、插页、摺页以及标题,副标题、章节标题,所有这些读者跟着叙述一页页翻开来,就像看一本精彩的杂志。”法国《Telerama》刊载的一篇书评说:“ 他们从电影中借用了悬念;从文学作品中借用了充满魅力的格言,从艺术世界中借用了美感,也从新闻业中借用了高效。” 

    雅俗共赏的追求

    大凡编辑者设计、出版一种书,都希望能有尽可能多的读者,然而由于现代社会的分层 ,又不可能使一本书被不同的社会阶层都接受,近年来,在我们出版界中“雅俗共赏”这一观念受到不同程度的否定,就是其表现之一。然而,《发现之旅》以其实践向我们表明,雅俗共赏在一定意义上是可以做到的。《发现之旅》的写作者,都是该领域中毫无疑问的专家 ,例如,《希腊的诞生》一书的作者Pierre Lévêaue,是法国Franche-Comte大学的希腊史教授,撰有《希腊诸神》、《帝国与蛮族》等研究希腊文化与历史的著作多种。而《丝绸之路》的作者Jean-Pieer Driège,则是文学博士,曾为法国远东学院成员,现为高等人文学会研究院教授,又是长期从事敦煌手稿研究的中国文化史专家。这一点,保证了内容叙述的权威性和可信度。   

下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