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博客成为免费的炒作工具后,仿佛一夜间谁都爱上了她。有先写博客炒炒自己再出书的徐静蕾、潘石屹,也有先出书再靠博客传播口碑的张立宪(京城文化人,绰号老六)。在博客上跳舞,看的是花功;书有无价值,当然,还得靠作者的内功。
影星徐静蕾在网上自称老徐,通常于拍戏间隙或失眠的深夜,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或者周围的“鸡毛蒜皮”搬上博客,当然,也不乏透露一些隐私,如自己的初恋,增高小秘诀等等,以吸引眼球。加上最近和韩寒互相“调情”,老徐的博客点击量迅速攀升至两千万大关。于是,中信出版社趁热打铁,马上出版《老徐的博客》,首印10万册,4月初铺货到位。为了表示谦虚,老徐在书的序言中写道:“我这里也是诚惶诚恐,生怕大家看了觉得没什么意思后悔买它,我也有过类似的买书经历,所以不希望发生在别人身上。”老徐的花功自然不用说,但内功如何,相信自有公论。书还没上柜,已有不少读者认为,既然网上能免费看老徐的博客,为何还要花钱买呢?难道真的只为那几张美女照吗?
老六主编《读库》系列丛书,据说是受了台湾出版人郝明义的刺激。近年,郝明义主编了一套“网络与书”丛书,称被“两岸三地50位尊荣读者共同推荐”。老六认为,这50人在各种媒体上出现得太多了,旷日持久连篇累牍的专著、专栏、被采访、发表专家意见,他们早已经被掏空了。能否有这么一套书,其作者群避开这50位名流,以及与其相似的人?书中吸纳较少被报刊和图书收录,但又深具出版价值和保留价值的中篇读本?如果有这样的书,不也等于一个阅读仓库吗?取名《读库》何妨?
显然,《读库》这个平台,一开始瞄准的就是那50个人之外的世界。民国掌故、反右风雨、“文革”控诉,是目前许多图书和人文杂志的三大主题。老六认为,在这些领域,别人已经做得够多,《读库》将绕开这些主题,内容所涉,多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现在进行时,因为关于这方面的记忆,同样需要打捞。简洁地说,《读库》的定位是中篇读本;非学术,非虚构;不计成本、不惜篇幅、不留遗憾,将被认为有价值的东西做足,做透。老六要苦练内功。
从去年底到今年初,老六分别完成了《读库》的测试版和正式版的第一集(同心出版社出版,首印1万册),内容包括一部追溯台湾民歌运动书稿的精华部分,建国后的拆城史,三联书店即将出版《出三峡记》序言的删节部分,感动前苏联援华抗日老战士的大型画册《胜利的回忆》等。在这期间,老六还建立了一个博客,全程直播《读库》的生产过程。一些进展,一些心得,一些难题,一些收获,全都与读者共享。来博客看的人,都开始关注这本书的诞生和成长。于是,博客这个马达让《读库》开始在文化圈子里迅速传播。据说开篇不错,当当网头两天卖了100多本。当然,这速度没法和《老徐的博客》相提并论。
突然发现,今天的《读库》何其相似当年的《万象》?他们同属小众读物,创刊之初都引起一片赞叹,都靠编者个性化的趣味来维持读者,都是出于一人之手,都有着浓重的文人气质……借用书评人涂志刚在《新京报》上的一句话:但是,如今的《万象》不仅仅是遇到了实际上的生存困境,在内容上也颇受诟病,被认为“精英化”和“圈子化”严重。缺少花功的《读库》的明日,会不会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