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路上的旧书店里,“躲”着众多名家的签名赠本,巴金、夏衍、唐弢,一个个都是脍炙人口的文坛大家。有读者向本报反映,这些珍贵的签名本流落书坊有明珠暗投的味道,实在可惜。
柜台角落里淘书 27日下午4时,记者根据读者介绍,来到福州路上某家书店,沿着“咯吱”作响的木楼梯走上四楼旧书店。
在一个柜台里,签名本收藏者俞先生正坐在角落里翻书。俞先生每个月都要来一两次,每次都要花近千元。这次俞先生的收获也不小,他找到了一本巴金先生1990年赠送给黄裳的精装本《讲真话的书》,扉页上有巴老的签名,原价16.6元的书,老板开价1000元,经过一番讨价还价最后以700元成交。
“因为价钱高,一般外行不敢买,怕签名有假。”老板说,“不过酒香不怕巷子深,识货的人还是不少呢!”
除了签名本外,店内还出售各种名人信札。经营者说起来头头是道:“信札的价值一看谁写的,二看写什么内容。”
签名本从何而来 签名本、名人信札,这些本属私人的物品怎会流落到书摊呢?同样经营着一家旧书柜台的何先生告诉记者,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些文人的藏书因种种原因被带走。之后虽然收回一些,但因为搬家、出借、去世等原因,没有妥善保存,加上后人对签名本的价值认识不高,因此流入民间市场。
“签名本90%是从流动书摊上淘来的。”何先生说。每周五、周六凌晨三四时,他就要起床赶到文庙等旧书摊淘书,也会去废品回收站看看,但淘到签名本的概率很低。此外,一些图书馆、单位、个人也会通过朋友介绍等途径找他卖书,如果恰巧是一位文人或其后代,就可能得到一些签名本。
一些学者认为,签名本是“尚待发掘的宝库”,值得收藏家和现代文学的研究者看重。有识之士呼吁,签名本应该保存到图书馆、资料室或者大学研究室,而不是让它们流落在书摊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