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看,这么多仿冒辞书,真是触目惊心啊!”3月23日下午,商务印书馆发行部主任叶冰指着桌子上堆得满满的大小辞书说,“前有盗版,后有仿冒,我们出版社真是难受得不行。”近年来,由于辞书具有读者面广、市场稳定、销售长久等特点,个别出版社惟利是图,大规模仿冒畅销辞书。
酷似原版 欺骗读者
出一本辞书就会出现仿冒者 作为中国辞书界“龙头”的商务印书馆是被仿冒的重灾区。叶冰说:“几乎我们出一本,他们就仿冒一本。”像《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新华成语词典》等商务印书馆的“拳头产品”都有少则数种、多则数十种的仿冒品。
叶冰说,这些仿冒图书在封面设计、装帧风格、纸张印刷等方面竭力模仿商务的辞书,在外观上如果不仔细辨认,几乎难分真假。就以《新华字典》为例,某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编字典》,与前者只有一字之差,而封面几乎一模一样。最可笑、也最可气的是一些仿冒辞书连商务印书馆的标志也不放过,这个由郭沫若先生设计的图案于是就有了各种稀奇古怪的“变形”。仿冒者为求“逼真”,可谓苦心孤诣。
据叶冰介绍,为了能跟上市场的潮流,迎合读者求新的心理,仿冒者经常会在辞书上打出“最新版”、“某某年最新修订版”等标志,甚至每年都会推出所谓的新版本,但实际上,这些仿冒辞书几乎没有作任何修订。由一家出版社出版的仿冒商务印书馆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从2002年到2004年竟连续出了3个“最新修订版”。叶冰质疑,“古代汉语词典又不是现代汉语词典,怎么会这么频繁地修订?”
购买书号 东拼西抄
仿冒辞书靠低价挤占市场 在查看这些仿冒辞书时,记者发现,它们大部分是内蒙古、青海、吉林、新疆、陕西等地区的出版社出版的。叶冰解释说,这些地区的书号便宜,所以书商最喜欢上这些地方买书号,“有些出版社几乎成了这些书商的工作室。”商务印书馆负责打击盗版、仿冒的闫志鹰说,经过他们调查,这些仿冒辞书大部分是书商通过向出版社购买书号、再找人东拼西抄而弄出来的。他说:“有些出版社连词典编辑室、编辑组都没有,根本没资格出版辞书,可是也出了辞书。”
叶冰说:“我们商务的辞书都是几代专家学者千锤百炼、呕心沥血编成的。”但是在“李鬼”的步步紧逼下,商务印书馆的精品辞书却遭遇“坎坷”,“县级以下的市场,我们现在已经覆盖不了了。”叶冰对此深感痛心。由于仿冒辞书在定价上比真辞书便宜,并且批发的折扣也很大,所以越是在贫穷地区,其销量越好,市场占有率越高。
由于这些仿冒辞书都是正规出版社出版的正规图书,所以书店可以堂堂正正地进货销售,就连新华书店也不例外。叶冰说:“就这一点而言,仿冒比盗版还可恨。”那些对于图书品牌和出版社不是很了解的读者是不会想到自己在正规书店购买的正规图书,竟然是书商通过倒卖书号弄出来的质量毫无保证的“李鬼”。
防伪力单 维权艰难
打击仿冒图书亟待良策 为了打击仿冒,商务印书馆这些年投入了不小的力量,也想出了种种办法。2004年至2005年,他们在全国27个城市举办了32场“营业员和读者工具书知识讲座”,“从什么是辞书讲起,词条啊、释文啊,一点点地告诉读者应该怎样选择辞书。但是我们也不能说哪本书是仿冒的,不要买,毕竟人家也是正规出版物。”叶冰的话里带着无奈。另一个办法就是在封面设计上搞创新,像防伪水印、磨砂封面等手段都用上了,以便提高仿冒者的仿冒成本。但是这些措施成效都不大,仿冒者依然蜂拥而至。叶冰说:“如果书商实力强大的话,我们的这些设计他完全可以做到,我们要是再搞新的手段,成本都会打到书价里,最终加大了读者的负担。”
为什么不走法律的途径呢?叶冰说,不是不想、而是太难。现有的《著作权法》及其司法解释对于仿冒图书并无明确的解释和规范。“就拿封面来说吧,如果不是完全的、百分之百的一样,在法律上就不会认定你是仿冒、是侵权。”而仿冒者一般不会给自己找这样的“麻烦”,这就导致“我们打官司只能以不正当竞争而不是以侵权为理由。而且,要告对方不正当竞争,我们必须拿到书店具体的销售数字,这个举证的条件真是太难了。”叶冰认为,在现在的法律和市场环境下,打击仿冒图书不是一家出版社能做到的,相关部门应发挥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