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无《猎户》:语文教材见证时代风向

    【编辑点题】这两年每到开学时,中小学语文教科书都会出一些“新闻”:人教社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读本首次选入王度庐的《卧虎藏龙》和金庸的《天龙八部》,罗大佑歌曲《现象七十二变》列在高教社新版《大学语文》的诗歌篇,刘翔奥运夺冠被写入上海市小学5年级语文教材中。与此同时,人教社出版的语文新课本删除了《狼牙山五壮士》的消息,都在社会上引起了一定的反响。 

  语文教材选目的变迁,体现了时代精神的变化,是见证时代进程的风向标。同时,语文教材的变迁也体现了教育理念的变动。以不同的理念来选择语文教材的篇目,内容肯定大不相同。用什么样的理念规划教育,是教材选目变动背后更深层次的课题。 

    选目:与时代俱进 
  教材篇章究竟谁上谁下?据行内人士介绍,教材的出炉相当严格,虽然原则上来说,有能力的人都可以来编选教材,但过程非常复杂。一般来说,首先必须在相关部门立项,通过之后,出版社组织编写,然后送上去审查,只有审查合格了才能进入市场流通。在这一过程中,“淘汰率相当高”。 

  语文教材文章篇目的选择更存在一个与时俱进的问题。“语文课本的篇章,必须不断经受当代价值观念的苛刻的检验,要堪称经典。”省教科院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刘建琼说。而且,经典是和政治、思想、意识形态结合在一起的,一旦情况发生变化,其被历史所遗忘是命中注定的。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课本中的那些经典之作,绝大部分不但从经典的行列而且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了,现在谁还记得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初中语文课本中作家谷峪的《新事新办》呢?尽管当时还有权威作家茅盾的评论附后。 一大批经典文本从中学语文课本中撤退,必然引来一大批当代文本的入选。这是因为,当代青少年的生活、心灵,尤其是语言,是历史的经典所不能包含的。

    原则:培养人文精神
    “这些年的语文教学不断改革,尽管各类试验本众多,但总的趋势是在逐步增加表现‘人性、心灵美’的内容。”中南大学附属中学副校长、语文高级教师陈军说。 

  譬如,新的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增选了沈从文先生的《边城》(段落节选)。以前人们认为文中山歌等表达一些男女爱慕之情,不利于学生成长,而现在入选,则认为该文对民俗、情感教育有一定的启迪与帮助。又如原来高中课本中有《猎户》一文,由于涉及对动物的保护,人教版高中课本就将该文删除了。 

  陈军说,语文不只是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人文精神、爱以及美好事物的追求。刘建琼认为,语文最迫切解决的尤其是中小学生最要迫切解决的,是需要充满教与学意义的文本。所谓充满教与学意义的文本,是指文质兼美且适合于青少年心理、生理的文本个例。课本是一个个例子,这种说法就是强调语言的运用。确实,一个学习语文的人,有开始就训练知识系统的吗?母语学习应是生活化、体验化、个性化的。刘建琼认为,语文篇章的选择,应该是为孩子成长垫底的文本。譬如,《我与地坛》、《胡同文化》、《篱笆那边》等等,教它百遍也不烦,读它千遍也心甜。 

  湖南省教育部门相关专家则认为,选用怎样的语文教材,关键是要与正在推进的新课程改革相得益彰:要让学生学会探究性学习;要让教学模式由封闭走向开放;要让教材从知识传递转化到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

    反思:回归本真
  怀旧是一种健康的反刍姿势,善于怀旧是有意义的个体表现形式。一个善于怀旧的人,总是会为那些对自己影响深远的中小学课本触动情思,幼读的点滴感动不能忘怀。 

  读旧教材,就像看老照片,总是有无限的思索。从读书伊始到从事语文教育工作30多年,我读教的课本有好多套。从蹩脚的政治说教语录,到行为主义的知识灌输教本,再到追求语言艺术的新语文读本,一套课本反映了一个时代的主流思想、人文追求,表现了一个时代的话语权力和言说体系。 

  1958年到1976年的中小学教材走进了一个“阶级”圈,那不是从热爱母语的意识培养开始,而是一种崇拜需要。1977年到1995年是期盼革新的曲折时代,走出彷徨多么不容易。渐渐的,对知识的追求开始受到青睐,预示着一个语文教学理性时代的即将到来。但是,那时对语文课文的选择还不是运用的需要或者说是学习的需要,而是一种学术研究,是一种静态的语言学习。我总认为,生活的语文应该是大众的语文,而中小学课堂的语文应该是言语学习的语文。而今天的语文教材在逐渐回归朴实和本真,力图守正出新,但是总感觉尚欠完美,唯美的成份似乎多于真切的人文。我们正处在中华文化的复兴时期,母语教育的文本应该多元化、立体化。

  不久前,有人谈及“读经”和“金庸、周杰伦作品入选教材”等现象,我想说,既继承传统又与时俱进是一种好品质,中小学语文教材需要千锤百炼的历史积淀,也需要新时代的追求。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