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看点:手稿、实物、图片、首版作品 唐文一介绍说,本次展览有四大看点:
一是手稿。比如国家一级保护文物巴金的《春梦》和《家》、《春》、《秋》等作品的手稿,国家一级文物茅盾的《子夜》手稿,沈从文的早期作品《跑龙套》手稿,茅盾的《我走过的道路》手稿,胡风等人的大量书信,这些都是国内首次披露。
二是实物。艾青、萧军、姚雪垠、叶君健4位文学家书房内的大量实物,以及各位文学大师的日常用品。其中有老舍的手杖、茶壶,冰心生前用过的家具及上万封各地少年儿童给她寄去的信。
三是图片。记录了10位大师的生平和工作生活场景,许多都是私人拍摄。
四是首版作品。即大量的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大师们创作的文学作品的最初版本,这些首版书仍然保存得十分完好。专家称,这些首版书大多已绝版,而此次如此大规模地展出,是国内版本研究的一件盛事。唐文一说:“如果有版本家来到这里,他一定会感到非常兴奋。”
除此之外,本次展览还专程将大师们生前的音像资料带到了广州,人们可以通过视频或耳机,感受大师们的风采。在录音资料中,记者细细听了一下,有巴金对创作的看法,老舍上个世纪20年代在英国录制的汉语教学唱片。除了胡风因为逝世较早没有音像资料保存外,其他9位大师都有音像资料在此次展览上展出。
据保安人员说,一天下来,视频机前几乎没有哪张椅子曾空过。而老舍、丁玲、沈从文的原音重现也让不少人惊喜万分,只消戴上耳麦,就能清晰听到大师在你耳畔的声音,沈从文讲的是《我是一个很迷信文物的人》,那湘西水一般柔润的声音让人享受。
在老舍作品前有人泣不能语 记者花一整天时间才看完了5个展室。据文学馆展览部的计蕾介绍,本次展览准备工作中,工作量最大的是巴金先生的那部分,因为其作品、图片、手稿、书信、版本都是非常庞大的,为了让大家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真正了解到巴老的百年人生,文学馆做了相当大的筛选和整合工作。
也许和巴老刚刚去世有关,巴金展区人头攒动,可以说是参观者最多的展区。记者看到,可能与节假日有关,来参观的人们多为老年人,他们或俯身仔细阅读手稿,或是拿出本子边看边记,或拿着相机逐一拍摄。
一位姓欧的老人说自己已是第三次来参观了,并且会动员孩子们都来看看,这个展览非常棒,他60多年来一直生活在广州,但从没看到过这么一场丰富全面的大师展。记者看到,他手上正在抄录的是巴金的一段话:我更有勇气来宣告一个不合理制度的死刑,来向一个垂死的制度交出我底I accuse(控诉)。
在老舍展区,72岁的莫倩华老人听到记者的问询,没讲几句话就哽咽着掏出了手绢,她说老舍是她非常敬仰的人,除了作品与为人,他的生命历程更是让她悲痛且有同感,因为她的丈夫也在那场浩劫中离世。
参观者中甚至有六七岁的小朋友,在家长的讲解下逐一参观着,记者发现,无论长幼,人们的表情都无不神圣而庄重,正如一位在社科院工作的范先生所言:这绝不仅是一场展览,而是一次思想的洗礼,在这个市场经济的年代,越来越珍贵且必要。
广州市委宣传部理论处处长曾伟玉介绍说,之所以把中国现代文学馆中这些大师珍藏请到广州,是基于城市文化建设的长远考虑,这个展览是建设文化强市、文化大省以及推进文学大潮的一件大事。
展览期间同时举办文学讲座,12月16日下午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陈建功主讲了《文学所面对的问题》;12月17日下午著名作家、湖南省作协主席唐浩明主讲了《曾国藩的人生大成功》,都吸引了不少听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