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是导演的艺术,但更准确地说,它是在导演统领下的一个群体的艺术。导演、编剧、录音、摄影、音乐、美术六大组成部分,少了其中一个电影就不存在。而音乐与电影更是骨肉相连。
“首先,电影是音画艺术,眼睛和耳朵两个器官是在第一时间接收信息的。人们坐在电影院里看电影的一大原因,就是想听声音刺激。电影能从无声发展到有声,这也正是人们对动效和声音的需求,期望能有除了摄影美术之外的表达形式。你看那些好莱坞大片,从开始到结束,大量的音乐充实着剧情的不断发展,甚至于当电影出现某种色调时,音乐都能起到增强作用。”
“其次,电影具备多种节奏功能,比如主观节奏、客观节奏、导演心理节奏和观众心理节奏等等。只有音乐这种形式和电影在节奏上是非常统一的,其它艺术形式就略差一些。音乐可以通过不同的音乐节奏和音乐语言,来表达这些节奏,迎合故事不同的风格、不同的场景。从某种程度上说,音乐对电影的作用是任何形式都不能替代的。”王黎光曾对他的研究生们做过一个实验,为他们放映《加勒比海盗》的同时,将国际声道的声音频道全部关掉,结果不出20分钟,有人就看不下去了。
百年电影,音乐为伴
今年是中国电影百年。为此,各大媒体陆续做了不同角度的专题;相关丛书、DVD开始发售;一些机构发起了主题诸如“谁有资格代表中国电影百年”的投票活动;邮票公司推出了限量且高价的纪念邮册;颁奖典礼被冠以“中国电影百年精英盛会”的头号;电影周名为“纪念中国电影百年”……无论是民间还是官方,大型或小规模,纪念活动层出不穷,这场耀眼的秀走了整整一年,人们在丰厚的电影历史中找到了自豪感。有评论甚至认为,“戛纳电影节”正是为了向这百年历史致敬,今年才会让中国影人在展台上格外光彩地亮相。
也有目光集中在中国的电影音乐上,准确地说,是电影歌曲。今年5月,中国唱片上海公司发行了一套名为《中国电影百年(1930-新世纪):歌曲精品荟萃》的8CD套装合集。将中国电影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经典歌曲整理后,收录了《夜上海》、《义勇军进行曲》、《让我们荡起双浆》、《我的祖国》、《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马铃儿响来玉鸟儿唱》、《英雄赞歌》、《迎宾曲》、《黄土高坡》、《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不见不散》等共计130多首精华之作。旨在让人们关注中国电影的同时,也重温一下这些长盛不率的电影歌曲。
“一部流芳百世的电影必然有好的故事情节,它也同样需要优秀的电影音乐与歌曲。甚至在多年后、当人们淡忘了故事本身时,听到熟悉的电影歌曲就能勾起人们对电影的回忆。或者,有人并未看过某部电影,对其主题歌曲却耳熟能详。”王黎光如是说。他向记者简单介绍了中国电影音乐的发展历程。
中国电影音乐史,正是中国电影发展的剪影,甚至还反应了中国政治经济局面的流变。
最初的20年里,中国电影均为默片。电影的配乐往往是在剧院里进行的,即在台上播放电影,台下以一架钢琴、一把小提琴或是三五人的乐团演奏来活跃气氛。那时电影音乐还没有产生。
有声电影的产生,促使电影音乐开始萌芽并发展。19世纪20年代末,电影歌曲已经成为中国通俗音乐的主体。然而中国作为一个曾是发展较落后的国家,当时的电影歌曲大多是舶来品。譬如深受城市青年人喜爱、所谓“靡靡之音”的《夜上海》(电影《长相思》插曲),从气息到曲调都是效仿西方的。同样流传甚广的《工农兵联合起来》(电影《大浪淘沙》插曲),实际上是根据匈牙利民歌改编的。
音乐随时代而改变,当抗日成为时代主旋律时,以聂耳为代表的左翼作曲家所创作的电影歌曲成为主流。最具代表性的当属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这首歌后来被选作国歌。以电影歌曲作为国歌,这在世界范围内是很少见的。
1949年新中国成立,民族音乐随即得到了蓬勃的发展,中国涌现出了大量优秀的本土作曲家。彼时,《解放区的天》(电影《解放区的天》主题曲)、《英雄赞歌》(电影《英雄儿女》插曲)、《全世界人民团结紧》(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插曲)等等歌曲所呈现出的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气息感染并鼓舞了群众,它们凝集了共产党领导下民族团结最热烈的氛围。
当时的艺术作品与各种政策和运动紧密相联。在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后,《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电影《铁道游击队》插曲)、《婚誓》(电影《芦笙恋歌》插曲)、《缅桂花开十里香》(电影《神秘的旅伴》插曲)等歌曲应运而生;而随着反右斗争的开始,《小燕子》(电影《护士日记》插曲)、《九九艳阳天》(电影《柳堡的故事》插曲)等抒情性较强的电影歌曲又引起非议,成为众矢之的;周恩来提出的“献礼片缺少载歌载舞、使人看了高兴的少数民族影片”又直接催生了《五朵金花》、《祖国的花朵》、《刘三姐》等少数民族音乐电影的出现,随之流传开来的是《蝴蝶泉边》、《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这样的歌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