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音乐,短兵相接

    总得说来,自建国以来的17年间,作曲家创作了大量的优秀电影音乐,民族音乐得到了蓬勃的发展。然而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却使中国影坛一片荒芜,电影音乐更是无处生根,人们纷纷投入到“红色歌曲”中。直到1973年以后,故事片才开始重新出现,影片《闪闪的红星》可谓家喻户晓,其主题曲《红星照我去战斗》和插曲《红星歌》、《映山红》的创作水准教之前仍旧不俗,但它们也代表了当时电影音乐的共同特征:简单化、符号化。

  10年“文革”结束后,电影音乐随电影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年轻的朋友》(电影《年轻的朋友》主题曲)、《驼铃》(电影《带手铐的“旅客”》主题曲)、《知音》(电影《知音》主题曲)、《大海啊,故乡》(电影《大海在呼唤》主题曲)等大量优秀电影歌曲泉涌般出现。80年代更是原生态音乐发展的最佳时期,当时的氛围给了电影歌曲足够的市场,作曲家们进入了一个多元化、自由创作的阶段。而1978年开始各音乐学院音乐专业的重新招生,亦为中国培养出了一群专业作曲家。

  可以看出,在这几十年里,电影中的背景音乐在中国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更没有让人叫好的作品,这正是与世界水平的差距所在。此后,随着中国电影逐步走向世界,电影音乐迅速且全面地发展了起来。民族音乐、电子乐、交响乐、摇滚乐等各式各样的音乐风格作为背景音乐的元素与电影合为一体。新一批的电影作曲家谭盾、三宝、叶小纲、郭文景、赵季平等人成为中国电影音乐界的主力军,值得一提的是,谭盾为张艺谋执导的影片《卧虎藏龙》所做的配乐,获得第73届“奥斯卡”最佳电影音乐奖。

  王黎光总结道:“中国电影音乐在经历了漫长的低级形态后迅速与国际水平接轨,我们还是看到了希望。”电影艺术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在他看来,两个时段能够出艺术大师,一个是经济贫困期,非常利于原生态艺术的发展,一个是经济发达的饱和期,艺术家们有环境有氛围出好东西。而一个时段很难出艺术大师,就是经济发展过度期。他说,中国目前正处在经济发展时期,所以说要出好的作品,还得靠众人的努力。

第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