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文学奖不是中国“诺贝尔”

茅盾文学奖作为中国文学的最高奖项,近年来一直备受争议,如评选不公开、暗箱操作、获奖作者老龄化、特别是很多读者熟悉的作家如莫言、贾平凹、二月河等屡屡与奖项失之交背,更是受到媒体和读者强烈批评。而面对种种非议,第六届茅盾文学奖评委会副主任陈建功却一直不愿接受媒体采访。本报记者与他约了好几次都未成功。这次,趁着“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四川行”之机,我们终于获得了独家专访陈建功的机会。前天,在其下榻的酒店房间,陈建功双手交叉在椅子一侧,不时地变换方向,声音洪亮,一一回应有关茅盾文学奖的种种非议,他还将话题延伸到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未来,希望作家们不要把“创新”当成才华的炫耀和技巧的展示,而忽视了艺术征服人心感染受众的本义。
    
我投了二月河一票    和历届茅盾文学奖一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的结果一经公布就引来了颇多质疑之声。文学评论界和媒体把目光关注到屡屡与“茅奖”失之交臂的莫言、贾平凹、二月河等熟悉作家,讨论最多的是,为什么莫言这样的“畅销书”作家依旧无缘中国的最高长篇小说奖项?在乌镇颁奖活动中,文学评论家雷达更是指出,面对历届得奖作家老龄化的倾向,是否该把网络小说纳入茅盾文学奖的评选范围?
    
    记者(以下简称记):茅盾文学奖是对作家成就的一种肯定。王蒙、莫言、苏童等很多大众熟悉的作家与它似乎总缺点缘分。
    
    陈建功(以下简称陈):我很理解那些读者的心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文学观念和喜好。这个事情上,我们只能尊重事实,尊重现在文学多元化的这个事实。比如说莫言的《檀香刑》,在投票中排第六,规定只选5部,必须得到2/3的票数,它得不到。连莫言本人都说理解,还说评委辛苦了,我觉得这种姿态是令人钦佩的。任何一个大的作家都不会介意得不得奖。
    
    记:最后结果是按程序走。
    
    陈:是的。一些人喜欢的作品获奖了,另外一些人喜欢的作品因为某种原因没有获奖,他们的反应也同样强烈。我个人就很看好二月河的作品,也曾投了一票呢。但这有什么用呢?评委会有的专家提出了意见,比如认为结局过于戏剧化,认为作品里面有一些旧体诗词写得不好,比如格律不对啊,意见不无道理,得票不够数量,那我就只能说遗憾了。
    
    记:茅盾文学奖对网络小说有排斥吗?
    
    陈:我记得像痞子蔡等网络写手的作品中有长篇小说,还有一部网络历史小说,后来还出版了。对于茅盾文学奖的评奖条例来说,网络小说至少有两个问题。第一是一般来说,网络小说的字数往往较少,而入围茅盾文学奖,你起码不要少于13万字吧。第二,你的作品要被有关部门、机构推荐上来。我们不可能像海选一样去网络上捞作品。
    
多卷本作品更厚重    纵观历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名单,《李自成》(第一部)、《战争与人》(三卷本)、《茶人三部曲》(三卷本)、《张居正》(三卷本)等多卷本长篇巨著在获奖名单中多有出现。而小而精的《许三观卖血记》等长篇小说榜上无名。是否“大砖头”要更受青睐呢?另外,陈忠实、王火等获奖作家一部之后,再无突破,梅开两度的张洁几乎成了一个奇迹。盛名之下,茅盾文学奖给获奖作家带来的是压力“罪魁祸首”吗?
    
    记:茅盾文学奖对篇幅大的作品有偏好?
    
    陈:应该承认,多卷本作品在厚重感方面有自己的优势。但是,这一届评委会就提出来了,要关注篇幅稍短的长篇。而且有一部这样的长篇作品,在社会上也有很好的反响,但评委会认为线索上太单一,结构上更像一个拉长了的中篇。从艺术角度来看不得不舍弃它。
    
    记:徐贵祥在获奖之后说到以后创作更有压力。实际上,很多获奖作家似乎在今后的创作中再难超越,茅盾文学奖有影响吗?
    
    陈:任何一个作家,不管他是否获奖,在呕心沥血的作品写成后,大都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情感资源用得差不多了。因此,得不得奖倒是次要的,关键是如何开掘新的情感资源的问题。张洁的《沉重的翅膀》,说句老实话,并没有投入她一生的心血。但是,《无字》确实是倾注了太多的能量。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