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一开始在译文社的新书推介会上知道《非人》这本书时,我当时的反应并不象其他人那么感冒,编辑的介绍不可谓不生动,很吸引人,但是当时我不看好的有两点原因:
一:它是一部在欧洲畅销的小说,而我根据这些年的经验,欧洲文学除了《哈利·波特》以外很少有得到中国市场认同的,他们很难象美国和日本的产品那样容易融入中国,应该有营销方面的因素,另外应该和文化背景有关。
二、其次,根据编辑的介绍,在作品中占据大量篇幅的,甚至是小说关键元素的是所谓的“音乐”,我个人认为,以音乐,特别是欧美音乐作为小说要素的,在中国将面临受众面过窄的局面。这与《达·芬奇密码》不同,《密码》的要素是西方的宗教文化艺术,而我觉得它之所以能成功,这有很大的作用,因为在中国的广大知识份子对于西方的文化其实是有很浓厚的知晓的欲望的,这可能是由于我们传统教育一直对这方面相对比较缺乏,而西方的宗教以及相关的历史背景直至今日仍然深深的影响着世界的政治格局,这使得中国人对这些朦胧的又不失传奇的知识充满了好奇,再加上《密码》一书有着典型美国商业片作风的节奏紧凑、不时出人意料的情节设置,这一切促成了《密码》在中国乃至世界的成功。
但是当我拿到《非人》的真书,并且用了两个晚上的时间,可以说是一口气读完了这部作品,让我不得不承认,这是一部相当不错的悬疑惊悚小说,甚至可以说那种阅读的过程和阅读后的满足感是《达·芬奇密码》都没有的。
今年的书市,也许将是一个“悬疑惊悚年”,光是我们集团就有《碎脸》、《但丁俱乐部》等,还有丹·布朗的《天使与魔鬼》等,即使是最新的《哈六》据说也是所有系列中最具悬疑风格的作品。书城中能码上堆的,除了那些青春文学,就数悬疑类的小说了。所以说《非人》的上市属于正赶上潮流。
从内容上看,我读过丹·布郎的三部作品《数字城堡》、《达·芬奇密码》、《天使与魔鬼》,严格从写作的风格上看是三种类型的,《数》是科技题材,文风是典型的美国商业大片的剧本风格;《达》是宗教题材,知识性强不失悬念;《天》则是科技与宗教的结合,更注重了情节上环环相扣,立意也明显高于前两部作品。我个人觉得《非人》总体上给人的感觉更接近于《天》,是一部以情节取胜的作品。
《密码》是以小说故事充满知识性的开头,从第一页就开始吸引人的眼球的,但它相对而言比较仓促的结尾让人不得不在看完后留下些许遗憾,而《非人》可能也就欠缺一个那样成功的开头,但通篇下来,你的体会将是流畅而充满高潮的。文中的情节设置有点象《天》,也就是先有线索,再有犯罪,这样的方式就可以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使读者能不由自主的让自己沉浸在阅读中。而最让人拍案叫绝的就是最后凶手真相大白的情况又成功制造了一个与案件息息相关的高潮。使读者在阅读后也能够有足够的回味和满足感。
再说一下这部小说的封面包装,也许和中心其他同志有些不同,我对于这个封面还是颇为欣赏的,一个封面的成功应该并不在于它是否足够漂亮,而是在于它能否和作品的主题、背景、风格做到足够的契合,并能起到画龙点睛、推波助澜的作用,我认为这次设计的封面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当然还可以在材质、手感上再有所改进。
我个人觉得宣传工作方面似乎没有必要一定要和《达·芬奇密码》搭在一起,多做媒体的工作,多和书店进行销售具体的沟通。
另外我觉得对于这部作品,无论是编辑还是发行,都应该给予足够的耐心,要给市场足够的时间来接受这本书,既不要因为一时的内库的发光而冲动加印,也不要因为一时可能出现的销售不如预期而将它打入冷宫,保持一个持续的宣传节奏,及时了解第一线书店的销售实际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