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发了“读书的种子”

美国纽约大学历史学博士汤晏对文学也同样有浓厚兴趣,其结果就是将文学与史学结合起来,写一些文学家的传记。他研究过胡适、徐志摩、福克纳、海明威等文学家的生平与著作,最终,在他心目中钱钟书成为最心仪的一个,所以就有了眼前的《一代才子钱钟书》。
  对于钱钟书的天才表现,人们从他的言谈举止中就能感受到,他是个幽默大师,健谈善辩,口惹悬河,舌璨莲花,妙思隽语,常常令人捧腹。其实,这只是表面。钱钟书的天才在于他是个“读书的种子”,书中告诉我们,钱钟书有着过目不忘的记忆力,且记忆力也不随年龄的增长而衰减,几十年前读过的书,仍然如昨日刚看过一样记忆犹新。以这样的脑袋去勤奋读书,自然会博学。如果打开《管锥编》、《谈艺录》、《七缀集》、《宋诗选注》,我们就不难了解他的博学,这些著作纵贯古今,沟通中外,涉及数种语言,数以万计的作者作品,打比方说,其规制与古书总汇《四库全书总目》约略相近。
  钱钟书在周岁的时候“抓周”,所抓正是一本书,因而有“钟书”的名字,说他是“读书的种子”,大概那个时候这颗“种子”就要萌发了。况且他出生在文化世家中,其父钱基博历任清华大学、圣约翰大学、光华大学、国立蓝田师范学院等教授,曾参与本世纪初的新文学和新文化运动;而学者钱穆、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等都是这一门第的名人。这样的土壤不是正需要这颗“种子”吗?
  钱钟书心性孤高,不接受媒体采访,所以不讨记者喜欢。但汤晏从上世纪70年代与钱钟书相识后,就一直与钱钟书书信往来,20多年间搜集了大量资料,对钱钟书浸淫之深、查证之祥、用功之勤都非同一般。钱钟书夫人杨绛对这本书有过赞誉,她给作者写信说:“不采用想当然的传闻,不凭无根据的推理来断定过去,力求历史的真实;遇到不确切的事,不惮其烦地老远一次次来信问我,不敢强不知以为知。我很佩服您这种精神。”许多记者搜寻不到的东西这本书都有了,这就为那些想更多了解钱钟书的人提供了捷径,况且杨绛给予了定评,所以,《一代才子钱钟书》是大可一读的。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