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有几天就是“六一”儿童节了。中国有3亿多儿童,儿童文学现状怎样呢?最近在天津举行的第15届全国书市上,儿童文学的现状再次引起专家们的关注。
多数专家认为,与风风火火的书市相比,儿童文学仍旧是“风景那边独好”。据报道,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梅子涵在谈到我国原创儿童文学作品现状时,一针见血地指出,我国原创儿童文学“欠成熟、不精致、多说教”。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社长、总编辑海飞也认为,当前少儿读物面临缺乏品牌、缺乏名家、低俗品牌屡禁不止、缺乏具有全社会影响力的大型阅读活动等问题。尽管我国当前少儿读物的年出版量突破一万种,但要从中挑出几种能震撼人心、能对少年儿童的人生道路产生重要影响的经典名著很难。我国当前的主流少儿读物太缺乏类似《三毛流浪记》、《小兵张嘎》等这样一些家喻户晓的经典读物和品牌名著。
中国每年有5.2亿册的少儿读物出版,仅《哈里·波特》在中国就有600万册的发行量,可见,市场并非儿童文学发展的瓶颈。可是,面对儿童文学现状,国内儿童文学界路在何方?
也许《哈里·波特》的成功能给我们一些借鉴。
飞翔的扫把、神奇的魔法石、幽深的密室,《哈里·波特》靠趣味性和故事性征服了读者。好的儿童文学作品,首先必须能够吸引小读者。要做到这点,就必须考虑当代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审美情趣,考虑作品的可读性,增强作品的趣味性和故事性,塑造出能为当代儿童所喜爱的富有时代气息的文学形象,创作出快乐的、幽默的、幻想的、活力四射、趣味洋溢的儿童文学作品,要让孩子觉得好看。我们儿童文学恰恰在这一点上显得火候不够,诚如梅子涵所言“欠成熟、不精致、多说教”。
但是仅仅让孩子觉得好看是不够的。换句话说,儿童文学要让孩子喜欢是勿庸置疑的,但儿童文学毕竟是“文学”,是一门艺术,它也要求有精致的艺术形式。一流的、优秀的作品给予孩子的应该是好看之外还有所感动、思索,要有“心有戚戚焉”、“润物细无声”的熏染。让孩子们在轻松、快乐中有所触动、有所感染、有所回味。通过作品的审美熏陶,把孩子们带进细腻、丰富、灵动的情感世界。那些“搞笑”、“热闹”、“夸张”的作品,虽然能够激起儿童一时的阅读兴趣,却没有回味的价值,难以得到儿童读者精神深层的共鸣。
另外,《哈里·波特》的巨大成功还和其与影视传媒联姻有关。据统计,《哈里·波特》系列电影的全球票房达到了20亿美元,电影的播映带动了图书的发行。据悉,在全世界范围内,《哈里·波特》被翻译成了60种语言,至今已经卖出了2亿6千万册。在读图时代,图像以其直观性、形象性吸引着人们的注意力,并能带动读者对图书的注意力。
国产儿童文学靠其他艺术形式带动图书发行也不乏先例。原先默默无闻的《黑猫警长》、《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等儿童文学作品,便是借助于动画片的强大魅力而带动图书的畅销的。所以我们可以借助动画或电视、电影等这些容易为儿童所获取、所接受的艺术形式,来为我们的儿童文学打广告,把我们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改编成动画片或电视、电影,使几种艺术形式相互融合、相得益彰。
究竟儿童文学要怎么发展?这可能是一个没有唯一答案的命题,以上也只是一家之言,但我想,把幻想的、唯美的、纯净的儿童本质还给儿童,让儿童在符合自己思维和想象力的空间里寻找快乐,这对儿童文学来说也许是最重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