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者,发什么呆呀!

如果你是位股民,手中持有上涨30%和亏损30%两只股票,现在必须抛出其中的一只,你会抛哪一只?相信有90%的股民会倾向于卖掉那只上涨30%的股票,赚点小利便了结,而坚持保有亏损的股票,试图靠等待来解套。这种现象看似平常,也正常,但在经济学家孙涤的眼里却既不平常,也不正常。在孙涤的新著《别在市场里发呆》中,他专门写了一篇“心理陷阱和‘无理性’投资”,讲述了许多人在投资行为上经常犯“有悖逻辑”的错误。

  为什么说上面那个例子中卖掉赚钱那只股票的选择不正常呢?事实上,无论投资理论还是实际操作都一再证明,一旦市场出现某种趋势,是不会轻易被扭转的。也就是说,赚钱的股票通常会继续上涨,而亏损的股票将持续下跌。既然这样,投资者为什么还坚持相反的操作呢?这是因为,许多人心理上追求投资只能赚钱后才收场,而对亏损或下跌的股票每每寄予风水轮流转、总能够出现反弹的奢望。

  在孙涤看来,这种看似愚昧的心理,其实根源不浅。人们的“非理性”的或有悖于“私利”的行为发端于基因,是通过千万年的进化而盘踞在大脑的深层“机构”里的。因此,经济学家提醒:如果不痛下功夫,克服这种与生俱来的“心理盲点”,而是呆呆地不愿调整的话,不留神间就会被淘汰出市场。

  其实,“有悖理性”的行为还发生在群体的价值判断上。孙涤认为,人们的“理性行为”远比经济学说中削足适履式的简单化假设要复杂得多。人们的“理性选择”受着他们的“文化价值判断”的制约,而后者并非以个体的生死为起迄,而是在其所属的部族的绵绵进化过程中陶铸而成的。通常,所谓的“理性选择”实乃为建立经济模型过分简约而假定的。但把文化、习俗和信仰层的丰富性割舍掉后,它对人们选择的实际过程的说明效用也就大打折扣了。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