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文学,是一个不断被扩充的概念。它从儿童文学、少年文学、校园文学、成人文学中汲取了一些专有的元素,从而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并拥有了自己独立生存的空间。它的读者对象应该界定在14-21岁之间。所谓的80后,,是这个领域创件的主体。一些儿童文学作家和成人文学作家的介入,使得这个领域的创作更加丰富和繁荣。,因为创作主体的身份不同,所以,作品中休现的特色也有所不同。比如说像韩寒的作品,完全张扬的是自我的个人意识,如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零下一度》,实际上是一本散文、随笔和短篇小说的合集。这个大杂烩的拼盘里,作者的自鸣清高和愤世嫉俗的劲儿,活脱脱就是一副小愤青的脸面。而儿童文学作家秦文君的作品,在真实地表现少男少女的生存状态时,却时刻不忘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如《花彩少女的事儿》(接力出版社)。她在描述青春期女孩青春期情感世界的同时,又渗透了作家对少女生命本体意识的独特体验以及对青春生活本质的深刻认识。这种体贴的人性关怀,不仅指出了他们的现实环境和心理上的冲突,而且也为他们指出了解决这种矛盾的方法。
所谓的青春文学,表现的应该是青春期男女的生活、情感、精神、理想,展现的是他们在现实世界和理想世界之中生存状况以及所做出的种种选择和反应。尽管在不同身份的作家那里的认识和表现是不一致的,但是,在文学中服务的对象是相同的。另外,还有一点不容忽视,就是有的作品并不直接表现和青春有关的主题。但是,它们的审美、想象却是给这个层次的读者的并极其适合这个时期的读者,如奇幻异术之类的作品,所以,它们也应该属于青春文学的范畴。
青春文学的理想模式 青春文学的理想模式,并不是固定的,毫无疑问具有很强的时代特点。它和同一个时代的文化、伦理、道德、经济、政治、教育等有着相关的密切联系。但是,在文学性上,却有共同的东西可以遵循。因为文学毕竟有自己普遍规律,这一点,我们可以从经典性的文学中找到。我觉得经典就是被证明了的真理。所以,青春文学应该向经典学习。
关于青春文学的理想模式,笔者想提供一些个人认为的理想化的作品,这些作品,应该是青春文学的典范。如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歌德的《少年维特的烦恼》(道德和人性的冲突)、上海译文出版社的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孤独和死亡以及爱的深度体验)、译林出版社的施笃姆的《菌梦湖》(充满诗意的对乡村和爱情的眷恋)、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川端康成的《伊豆的舞女》(一个内心敏感的男生对一个舞女深刻的眷恋)、译林出版社的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一个坏小子的人生经历)等。这些作品早就被我国出版界引进、翻译、出版。它们无论体现的是本时代青春男女的群体特征,还是表现个人的真实的追求,它们无疑都是深刻而又大气磅礴的。更重要的是,它们的文学性达到了他们那个时代的最高的高度,而且为未来的文学样式创造了一个永恒的典范。
80后的创作特征 80后的一代人所面临的苦难与前几代人不同,他们更多的是心灵的动荡、孤独、迷茫,由此而产生的心理疾病。在一项调查中,86%的大学生认为,.这种描述基本上是准确的。他们这一代人的特点是:有热情,思进取,张扬个性,但往往缺乏社会责任感。有自私、狭隘、利欲熏心、缺乏毅力等毛病。矛盾的一代,在追求理想的时候,遇到的心理上的问题而产生一系列矛盾。
80后的作品,主要以韩寒、郭敬明为主要代表人物。他们的出道靠着很大的运气,比如说“新概念作文大赛”,既缺乏崇高的文学追求,又没有扎实的文学功底。韩寒的《零下一度》中高度体现了80后这一代人的整体特征,比如说张扬个性,个人主义,惟我独尊。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没有清晰的逻辑,前后矛盾,既缺乏严谨的创作态度,又没有责任感。正因为他的作品表现了他们那一代人的压抑感和迷茫感,所以才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
笔者认为,郭敬明的文学感觉和文学天赋要比韩寒高。我并不因为他的抄袭和模仿就否定他的文学感觉和文学天赋,但是他的抄袭和模仿已经成了不容置疑的事实。笔者只能说作者在创作上还没有成熟,没有职业道德而已。郭敬明的《幻城》(春风文艺出版社}是奇幻异术和武侠小说的一种嫁接,通过幻想这种文学样式来表现自己对理想的渴望。这本作品很能体现作者的艺术气质,精细而又唯美。如同韩寒的作品很能体现他本人的思想。该书的文字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如果这是非常具有独创性的作品的话,它完全可以进入中国优秀的幻想小说的殿堂,对此,我们只能扼腕叹息。
80后的作品主题,基本上都和校园有关,都和友谊与爱情有关,带有浓郁的个人经历的味道,抒写个人的体验和感受i正因为如此,青春文学才具有了非凡的活力,才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欢。因为它的亲和力以及它强烈的亲历特点,所以能够和同时代的同龄人发生共鸣。但是,80后作品有个普遍的弱点,作品很少有重大题材的,反映社会重大问题,在文学性和深刻性都有很大的欠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