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分级制调查 “儿童不宜”,你准备好没有?

王兴东的电影分级制提案的提出,赢得了大多数电影同行和观众的赞同,某大门户网站的调查结果显示,90%以上的网民支持分级制。其实这是王兴东第二次提交关于电影分级的议案了,早在2001年9届4次全国政协会议上也曾提出过。“我在研究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时注意到电影也应出台相关法律配套,但那时中国电影还没提上产业化的路子,大家对它也没那么关心,提交完三个月后,电影局给我的答复是,现在国家还没有分级制,还是要拍老少咸宜的电影。我没灰心,也没向媒体透露,决定先放下来。”但就在这短短两年里,作为编剧的王兴东再次遇到了困扰,当时他在创作《法官妈妈》时,曾在北京未成年人管教所进行实地调查,投放了100份调查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62%的少年犯都有看过暴力、色情电影和光碟的经历。其中有一名少年,就因为看了这样的片子控制不住,强奸了女大学生。而另一名高一学生,因一时不快,学着电影的镜头,用刀捅了同学。他甚至以为捅了之后同学也不会怎么样。结果,因刺破了同学肝脏而导致犯罪。

  另一件事也是促使王兴东再次提案的重要原因,“不久前的无锡电影节,搞电影展播。无锡市黄泥小学的800多名戴红领巾的小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去看一部叫《二月四日》的电影。这部电影主要是关于青少年心理自闭、少女初夜、同性恋问题的探讨。小学生们看了后大受刺激,显示出极大的不适应。学校方面后来找到了电影节方面人员就此事进行询问,得到的解释主要是电影没有分级,国内没有相关的制度,没有谁能看谁不能看之分。我对这几件事件的感触颇深,我本人从前也进行少儿作品的创作,出于对未成年人的责任,在这次的政协会议上又提出了关于电影分级制的议案。”

  2003年3月,他提案后也同时向媒体透露了消息,没想到全国媒体关于分级制的报道铺天盖地,而《大鸿米店》也正是在这样一个环境里做出了错误的判断。

  6月5日,王兴东的二次提案等来了电影局的回复,“目前,广电总局正在对电影分级问题广泛调研,认真论证,并将继续征求全国妇联,团中央、中国电影艺术家等方面的意见,力争尽快制定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切实可行的办法来。”

  中国特色:分级绝不允许三级片存在

  童刚:“肯定是在电影审查之上的分级。搞了几个方案……同时结合中国国情。”

  贾樟柯:“审查之后再分级?全世界都会笑。”

  路学长:“伪的电影法,没必要谈了。”

  童刚在接受采访时澄清分级不是纵容三级片存在,“我们所探讨的电影分级,肯定是在电影审查之上的分级,有了分级制度,并不是说我们允许降低审查标准,分级只是审查制度的细化。所以我们国家是不会允许有所谓的三级片的,分级的目的不是为了让三级片上映,而且任何一个国家,三级片也不是主流片种。”

  按照大家对分级制的正常想像,应该是三级片、恐怖片等多个片种同时存在,只是在观众买票时加以限制。但童刚局长在去年7月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强调:“我们所探讨的电影分级,肯定是在电影审查之上的分级,有了分级制度,并不是说我们允许降低审查标准,分级只是审查制度的细化。所以我们国家是不会允许有所谓的三级片的,分级的目的不是为了让三级片上映,而且任何一个国家,三级片也不是主流片种。”

  对于“中国特色”的分级制,记者在采访中得到的多数答复还是:有总比没有好!但也有不同声音,比如贾樟柯认为有了分级制就不应该再有审查制,如果是这样,“那这个分级千万别公布,那是个笑话。人家全世界都会笑,搞了一个有中国特色的分级制,审查之后再分级?太可笑了,我觉得非常荒诞,你分级是为了什么,分级就是审查,现在变成审查之上的审查了,那就不对了。”路学长也表示:“那就是一个伪的分级制了。伪的电影法,没必要谈了。没法的时候大家还有个空间,这一下就更没空间了。我就怕带特色这两个字。”

  2003年2月,《周渔的火车》当时以情欲戏作海报卖点,片中虽无裸露镜头,但导演在气氛的营造上已被认为有超常的胆识,而当年这部影片上映后,大家纷纷议论:现在中国电影的审查环境真的越来越开放了?去年情人节影片《恋爱中的宝贝》大概也想步其后尘,在宣传中使出周迅“首次全裸出镜”的招数,让大家似乎看到分级制前夕越加宽松的氛围,去年3月阿甘的恐怖片《天黑请闭眼》中王志文的头被砍掉,4月上海联合院线在放映《救命》时提请青少年观众注意;在6月16日举行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上,参赛和参展影片中出现了不少大胆的裸露镜头,尤其是参赛片中的韩国影片《丑闻》、英国影片《母亲》和巴西电影《神秘人》。不少观众在观看完这三部电影之后,都认为影片中的暴露镜头不适合儿童观看。《丑闻》在韩国被列为18岁以上观众观看,而《母亲》在英国则被列为R级,也就是17岁以下观众必须在父母或监护人陪同下观看,但是观众看到的版本却是一刀未剪……21世纪的电影观众已愈加迫切地要摆脱这种尴尬的观影局面。

下一页 第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