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两位悬疑小说作者

2004年,《达·芬奇密码》的热销带动了中国的悬疑小说热,除了引进外版,国内许多出版社也开始打造原创的悬疑小说。2005年伊始,上海人民出版社和接力出版社先声夺人,推出了两本原创悬疑小说:鬼古女的《碎脸》和蔡骏的《地狱的第19层》,受到读者的热烈追捧。《碎脸》元旦上市至今已经销售了5万册,《地狱的第19层》印数则高达13万册。 

    《碎脸》讲述了少女叶馨执意寻求12位女大学生离奇死亡真相的故事。去年年底在新浪网的“玄异怪潭”上连载后,短短数周点击率就逾百万,被海内外上百家网站转载,以超过1000万的人气登上原创小说榜首。《地狱的第19层》以一条诡异的手机短信为线索,讲述了一个心理悬疑故事。它的上半部曾在《萌芽》增刊上登载,短短数日发行了10万册。日前,记者采访了这两本书的作者——鬼古女和蔡骏。 

    记者:为什么会想到创作悬疑小说?与个人经历有关吗? 

    鬼古女:我一直很喜欢这类体裁的文艺作品,看了大量以悬疑侦破为主的经典作品。读医学院时,熄灯后,宿舍里的女生们常把听来的恐怖故事一个个讲来交流,惊叫声此起彼伏,但大家又津津乐道。后来我又看了不少悬疑恐怖类的小说和影视,觉得好的创作能让人体会内心深处不断被深挖的一种感觉,叫它强烈的悬念也可以,恐惧感也行,其实是一种宣泄和感悟。另外,这类作品中的成功者,往往有深刻的弃恶扬善的寓意,对读者的精神和胆量都是一种历练。 

    蔡骏:创作悬疑小说一开始出于偶然,与个人经历没什么关联,或许与我摩羯座的天性有关吧。 

    记者:哪些悬疑作家或悬疑作品对你们的影响比较大? 

    鬼古女:中学期间,我看了大量的阿加莎·克里丝蒂、艾略里·奎恩、《福尔摩斯探案集》等以悬疑侦破为主的经典作品。当代作家中,斯蒂芬·金、丹·布朗、托马斯·哈里斯以及丽莎·加的纳的作品都给了我很多启示。其实,中国有很好的悬疑小说传统,宽泛地说,从唐传奇到《聊斋志异》,以及诸多白话公案小说,都应算是悬疑小说,其中不但有悬疑,还有大量的恐怖和灵异成分。 

    蔡骏:我只对中国古典的《聊斋》和《阅微草堂笔记》感兴趣,这开启了我对中国古典文学的浓厚兴趣,直到今天我仍然非常喜爱古典文学。对于心理悬疑小说而言,有没有灵异或“疑似灵异”并不重要,我喜欢唯美主义的作品,即便是恐惧,也应该是充满诗意的。 

    记者:我认为小说最出挑的地方是对恐怖气氛的营造,特别是在部分细节的设置上让人想起一些经典的恐怖影片,比如《午夜凶铃》,比如《七宗罪》。是不是这些影片对你们的影响很大? 

    鬼古女:《午夜凶铃》的确很经典,但电影比小说恐怖了很多。我想,对恐怖气氛的营造,往往殊途同归,小说完全需要靠文字来承载对恐怖的经营,没有视觉的帮助,完全靠读者阅读时脑中所产生的意象,所以难度比较大,应该说我很努力地尝试写出电影式的恐怖意象。 

    蔡骏:我只能说我的小说里也涉及了贪婪、猜忌、嫉妒、愤怒、恐惧等阴暗心理,并对它们作出了自己的解释。小说女主人公春雨是一个理想化的人物,但即便如此理想化的女孩,也难以逃离“地狱”对心灵的拷问。只要你读完了这本书,就可以发现内心某个容易被忽略的角落。 

    记者:你真的相信有超自然的灵异力量或者地狱存在吗? 

    鬼古女:我相信自然界存在着许多目前科学还无法解释的现象,有时候我们笼统地归为“灵异”,其实是我们的认识还不够深入,不排除日后能为科学所解释。至于《碎脸》,因为故事纯属虚构,其中的情节和人物,请大家以“小说家言”来看待。 

    蔡骏:世界本无天堂与地狱,天堂与地狱只在每个人的心间,你心向天堂即在天堂,心向地狱即在地狱。18层地狱是个大约数,而19层正好超出这个约数,可以认为是人生的终极苦难。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