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达·芬奇无关

达·芬奇密码》是近期美国卖得最火的畅销书。 

  故事肇始于发生在巴黎卢浮宫的一起谋杀案,死者——卢浮宫博物馆馆长——在去见上帝之前凭着最后一口气,用自己的裸体摆成了达·芬奇名作《维特鲁威人》的构图,再加上他在地板上留下的一串密码,表面上形成了破案的线索,后来才知道其实是寻找圣杯的路线。哈佛大学的符号学家兰登身不由己被卷入其中。达·芬奇成了他破案的灵感源泉,因为这位大画家的作品中也充满了种种离奇古怪、匪夷所思的密码。长达四百多页的故事,天文、地理、宗教、玄学、历史掌故似乎任由作者随手拈来,男女主人公在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的情境中寻求破解线索,同时在被黑白两道追杀之中左支右绌,把读者的智力绕了个九曲十八弯。 

  书中一个最大的设计,是将西方流传甚久的“圣杯”传说置换成一批记录那位著名的“抹大拉的妓女”玛利亚的文件,而玛利亚则被设置为当年耶稣的妻子,书中的“峋山隐修会”的职责就是必须保护好耶稣的一代又一代后人并把他们抚养成人,基督的“当代嫡裔”就是书中的女主角索菲。书中的故事是围绕这个基本设置来展开的。 

  作者丹·布朗是美国人,对法国文化自然没有太多尊敬的义务,书中时有调侃之笔自然不足为奇。比如写主人公看到比萨斜塔时写道:“法国是一个因那些有男子汉气概、沉溺于女色的、像拿破仑和矮子丕平那样危险的小个子领袖而出名的国家。它选择一个一千英尺高的男性生殖器作为国家的象征再合适不过了。”不知法国的爱国者看了会不会把鼻子给气歪了? 

  这部小说在正文之前注了一句:“本书中所有关于艺术品、建筑、文献和秘密仪式的描述均准确无误。”在一部悬疑小说里,这样刻意的准确其实并无多少意义——没有几个读者欲拿它作游览巴黎、伦敦的指南来看的。这本小说有一个新的名头,唤作“知识悬疑小说”,看过之后,若有认真的读者拿书中的内容当成百分之百真实确凿的知识去备战“开心辞典”之类的节目以抢答王小丫的提问,怕是百分之百会扑空。比如贯穿书中首尾的峋山隐修会的“史实”,把牛顿、波提切利、雨果、达·芬奇等欧洲文化名人一起网罗进隐修会的领导层名单之中,就是典型的小说家言。另外,准知识性的东西太多,阻隔了阅读的视线,读起来不如前些年流行的谢尔顿的作品来得流畅。从文笔上看,译者的尽心竭力之态显见,失之于不够流畅,有时颇让读者疑心译者忘记了现行的汉语白话是怎么说话的。 

  国内已有太多的书评人称它是一部“让人一口气读完、逼得喘不过气来的作品”,叫人疑心是随着美国书评人的炒作之辞鹦鹉学舌。依我有限的阅读经历看,它起码不比15年前看古龙《霜剑绝尘》时,存在记忆深处的慑人心魄带来的快感更多。

  不管怎么说,这样一部在美国畅销量直逼十年前的《廊桥遗梦》的小说译到中国,自然会让出版者赚个不亦乐乎。也许没几人知道,它被上海人民出版社属下世纪文景公司以极低的价格购得版权。据闻,早在这本书刚在美国上市时,上海人就已经发现,并判断出这本书会有非常好的销售前景,于是乎,早早地把中文版权签到手中。买得早,价钱当然便宜。到后来这本书大红大紫、连续40多周高踞《纽约时报》、《出版商周刊》、亚马逊网上书店畅销书排行榜首之时,国内其他一些死盯大洋彼岸排行榜的出版人跑去谈判时,已是晚了三秋啦。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