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年内不再发行新股以及企业年金入市等消息的刺激下,市场终于扭转颓势有了起色。稍作分析就可得出,这次上涨的动力源乃是暂停新股,而非企业年金、保险资金以及银行成立基金公司等资金面上的利好。因为资金面上的利好,钱还是握在人家手里,允许入市是一回事,什么时候入市、大举入市还是象征性地入一点又是一回事,而暂停新股的权掌握在证监会手里,只要证监会下决心,闸门说关就关。事实上,“9·14”行情之所以夭折,直接的导火线便是交行A股、H股将同股同价发行,以及由此引发的“估值”大讨论。而在此期间资金面上的利好从来没有断过,可市场就是不为所动,只有暂停新股,市场才又重新激活了人气。
在中国股市十几年的历史中,每逢股市低迷市场般会激烈抵制扩容,尔后监管部门则以暂停扩容或减少扩容,来作为市场转暖的实质性利好,这样的政策调控已屡试不爽。可这次的症结却不在“量”而在“价”,因为在交行的A+H模式前,宝钢已经提出了50多亿股、募资200多亿元的增发计划,其股价并未下跌(宝钢提出老股东10配10时股价一度涨至近7元,上证指数也在1400多点),暴跌的元凶是交行A股和H股同股同价。客观地说,任何一个市场都要有新产品进来,现在的沪深股市1万多亿元流通市值,一年募资1000来亿元,比例不到10%,只要掌握得好,市场还是能够接受的。投资人并非一味反对扩容,关键是以怎样的方式扩容,扩进来的又是一些什么货色。在“9·14”前,证监会已于8月底暂停新股发行,接着就新股询价征求意见,可结果是,新股价低会拉低二级市场,新股价高大肆圈钱更为投资人所深恶痛绝,这就把证监会放到了高不成低不就、进退两难的位置上。就拿交通银行来说,若真的2.50元发行,所有的银行股岂不个个跌得鼻青眼肿?如今又说中石油将以2.50~3元发行,同类的中石化呢,又将奈何?
由此看来,年内暂停新股是可信的,单是“市场询价”这一难题就够方方面面解上半天了。日前香港《文汇报》上的一则消息也从侧面证实了新股将暂缓,该报就中海油旗下的富岛股份上市一事采访总经理杨业新,据杨透露,富岛股份业已通过中国证监会的审核,如一切顺利,预计可于明年下半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筹资额在13亿至14亿元之间。一查,中海油富岛于6月28日通过发审委审核,试想,今年6月通过审核的公司尚且要到明年下半年方能上市,还是在“一切顺利”的前提下,这暂停不要“暂”上好一阵么?
但是,新股发行(包括再融资)总有一天要恢复,20倍市盈率显然已被废止,市价发行势在必行。那么新股询价到底是低一些好还是高一些好呢?最近中国网通在香港顺利招股对我们很有启迪。中国网通本次拟发行10.46亿股,发行价8.395港元(绝对价不算低),处在询价区间7.8~8.91港元的高端,算下来筹资70多亿港元,目前已获得20倍的超额认购。其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承诺在2004和2005两年都将拿出净利润的35%~40%派息。人们一算,息率达3.6%,有相当的吸引力,引得香港小股民又在排队领申请表了。由此看来,要发股的企业应该把回报放在第一位,至于价格,在筹资规模既定的前提下,还是采用发行价高一些、发行股数少一些的办法为好。笔者老在想,为什么在中国股市,联通这样的蓝筹股同ST族的垃圾股股价不相上下呢?为什么蓝筹股都是盘子很大很大、股价很低很低,中国为什么不能有汇丰银行那样股价100多元、每股收益五六元,含金量很高的蓝筹股呢?伴随着投资理念的进化,股价的两极分化已难以阻挡,中国一定会出现几毛钱的“仙股”,也会出现几十元乃至上百元的的“金股”,而这需要从源头即一级市场做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