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你忏悔吗?

今年夏天,在广西桂林全国书市期间,曾听过余华的一个演讲。这位以《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作品,在文坛一路引领潮流的先锋作家,因近年来有点无声无息,人们纷纷猜测他已江郎才尽。听了他的演讲方才恍然大悟。

    原来,他刚赴美讲学归来。在美讲学期间,接触到了不少他崇拜的优秀欧美作家,他惊讶地发现,自己已经写出的作品,竟比这些作家中有些人一生写的还要多。他说:“别人是用写五本书的精力写一本书,而我们却是用写一本书的精力写五本书,其差距是可想而知的。”他在演讲中为自己的高产坦率地表示“惭愧”。

    无独有偶,今年9月7日《文艺报》上,刊出了《一个女作家的忏悔》。这位女作家便是前些日子引起轰动的赵凝。她“忏悔”的原因和余华一样,自己写得太多了!2001年推出长篇小说七部,去年受“非典”影响,书市不太景气,依旧推出新书六部。她感到自己的写作已呈泛滥之势,如果再不在质量上下功夫,一切都将成为过眼烟云。

    人贵有自知之明。这两位作家,无论是“先锋”还是“通俗”,都愿意对自己的产品质量负责,这是难能可贵的。他们的“惭愧”或“忏悔”,必将在文坛产生积极的影响。这里,我倒很想了解一下出版社的态度。我想,余华、赵凝的作品,都是国家正规出版社出版的,都是经过正常的审稿程序的,今天,作家本人已经对自己的作品产生“悔”意,那么,出版社呢?编辑作为把关人,这道关把得严吗?编辑对作品的判断,经得起时间考验吗?

    当前,中国出版飞速发展,产品品种急剧上升,年出书量已接近二十万种。遥想当年,长篇小说因其产量“微薄”,曾是政策扶持的对象,而今却如春潮带雨,奔涌而来,去年超过了一千部!然而,遗憾的是,品种虽有增加,质量却未见突破,甚至出现了下滑的趋势。我想,造成这种局面,出版社是不能辞其咎的。作家处于写作狂热之中,一年制造六七部,这也许还可以谅解;出版社却照单全收,有一部出一部,“把关”还从何说起!从长篇小说看当代出版,把关不严不能不说是品种膨胀的一大原因。 

    写到这里,想起了两个人。一位是小说家茹志鹃。她在谈创作体会时曾说过,有两种情况她会停止写作。一种是面对稿纸,笔重千斤,这说明还没进入写作状态,不能硬写。还有一种是下笔千言,文思泉涌,这说明自己很可能在重复自己。创作是充满挑战的过程,要不断攀登新的高峰,而不能踩着脚印前进,哪怕这脚印是自己留下的。我觉得她的经验是值得每一位严肃的作家三思的。

    还有一位是诗人艾青。他曾说过,作者把自己的好作品投给出版社,这是对出版社的爱护;出版社把审查下来不为的作品退给作者,这是对作者的爱护。不退稿的编辑并不一定是为编辑。这里的“退稿”代表着一种把关精神。我觉得他的话是值得每一位有责任感的编辑三思的。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