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的开放性、自由性、平等性等神话的建立,催发了网络文学的疯狂生长。每一次传播工具的改变,都是相对民主化的过程。但是技术革命是否真的带动了文学革命,现在还是个问题。
网络的开放性、自由性、平等性等神话的建立,催发了网络文学的疯狂生长。毋庸置疑,无论是否受过文学写作的训练,无论是否曾经是一个作家,只要你有发表作品的愿望,一夜之间就可能成为广为人知的“作家”。网络文学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表征之一。它不仅塑造了自己的文学英雄,如安妮宝贝、李寻欢、蔡智恒、宁财神、心有些乱、邢育森、俞白眉等,而且也建立了自己如江湖语言一样的文学语言。
应该说,每一次传播工具的改变,都是相对民主化的过程。如果说在“印刷资本主义”时代实现了人无须面对面可以交流的话,那么,网络时代则更加模糊了时空界限,使传播变得易如反掌。更重要的是,当网络摆脱了审查制度和生产、传播过程的经济制约之后,“创作”属于了更多的人。技术革命在这个意义上确实带来了“解放”和“自由”。但是,技术革命是否真的带动了文学革命,起码现在还是个问题。值得注意的是,网络文学的狂欢适应了这个时代廉价的“游戏”要求(如网络文学的经典之作《第一次亲密接触》、《大话西游》、《悟空传》等),它和消费主义意识形态支配下的大众文学遥相呼应,在不同的形式中满足了改变文学功能的诉求。当然,这一看法是相当个人化的。事实上,从网络文学诞生的那一天起,对它的纷纷议论就没有停止过。
众说纷纭议网络文学 鼓吹网络文学并给予极高评价的群体,不仅在态度上鲜明激进,而且纷纷建立网络文学网站、设立网络文学奖项。有些网站不仅得到商界名流的资金支持,而且有传统的文学名家的介入。网站发表的作品通过评奖和印刷传媒的二次发表,在网上网下扩张自己的话语空间和影响。其中影响较大的是“榕树下”文学网站和它的评奖活动。评奖活动在扩大了网络文学特别是“榕树下”文学网站的影响的同时,也使得关于网络文学的问题集中地被提出来。传媒肯定性的评价是“21世纪的新文学从网络开始”,而观望性的报道则暧昧地提出“是‘一地鸡毛’还是‘草丛藏珠’”。传统载体作家陈村认为网络文学“前途无量”;张抗抗则在承认“网络文学会改变文学的载体和传播方式,会改变读者阅读的习惯,会改变作者的视野、心态、思维方式和表现方式”的同时,对其“究竟在多大程度上,能改变文学本身?比如说情感、想象、良知、语言等文学要素”表示怀疑。
学者戴锦华一方面认为:“网络文学似乎应该是最经典的消费文学,它似乎应该比电影更为纯粹地成为‘一次过’文化,成为通俗文化的范本。于是,网络文学便成了一种悖论式生存——网络,即时性消费的此刻,文学,作为最古老的艺术,先在地指向着永恒。”另一方面,她在评价安妮宝贝的《八月未央》时说:“我为安妮宝贝笔下的颓废和绮丽所震动,在那里生命如同脆弱的琴弦,个人如同漂泊中落叶,但除却她笔下的人物,除却这脆弱的生命与个人的身份之外无所依凭、归属,而其间闪烁着一份将熄的灰烬里艳丽的血色。”
网络作家的自述:一派“后现代”味道 对网络文学的评价,不仅与网络文学的创作现状有关,与对网络文学所呈现出的与传统文学完全不同的语言、情感取向和价值观念的评价有关,同时也与作家身份有关。据徐坤撰文介绍,2000年7月15日,中国文学网和“榕树下”网站在京举办了一次研讨会,主题是“网络写手要不要成为传统作家”。被邀请与会的作家按网络作家和传统作家分坐于主席台两侧。他们分别是雷抒雁、张胜友、徐坤、周洁茹、赵凝、赵波;宁财神、李寻欢、心有些乱、Mikko、Pass、俞白眉、邢育森。一般而言,传统作家的身份介绍大多与个人经历、教育背景、创作成就和国内外影响相关。但网络作家的自我介绍却呈现出一派“后现代”味道——李寻欢:自1989年底在百无聊赖的情况下写了一个巨长的网络爱情酸文后开始迅速蹿火,步入网络文学青年的行列。据他自己说现在网上好歹也混了个脸熟,所以就继续混着,并且偶尔也客串一把网络名人什么的。作品有《数字英雄》、《飞天霓裳》、《迷失在网络与现实之间的爱情》。现任renren文学频道主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