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得不悬赏20万元追查《我的生活》的盗版源头 ■盗版侵害的是国家和出版社的双重利益 ■出版社如果一心想着高利润,就会和市场对立,反而把读者推给了盗版商 ■政府如果像打击假烟假酒一样来惩治盗版,盗版的问题一定能够得到有效的遏制 嘉宾:章祖德(译林出版社社长)、路野(北京图书研究所副所长、营销总监)
有人曾形象地把盗版比喻为出版界的牛皮癣,难以治愈。的确,在现在的图书市场上,那些畅销的图书,几乎无一例外地遭遇盗版,甚至出现对盗版的再盗版。前些天,克林顿回忆录《我的生活》中文版还没有上市,市场上就已经出现了六七种伪版书。于是,在《我的生活》出版之际,译林出版社不得不公开向社会宣布,将悬赏20万元追查《我的生活》的盗版源头。据图书出版业内人士保守估计,近年来盗版书和正版书的销售比例至少是1∶1。也就是说因为盗版,全国出版社每年要损失10多亿元码洋,减少两三亿元的利润。盗版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畅销书运营成功的最大障碍。
面对图书盗版,出版社更是使出浑身解数和盗版者过招。如: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在推出《汉英双解新华字典》时,投资30多万元进行黑白水印防盗措施,漓江出版社的刘墉作品系列在各地书店不得不同时上市抢占市场,作家出版社出版《霜冷长河》时,一次就印刷23万册,7日内一次性覆盖全国市场,不给盗版书时间和空间。
尽管打杀盗版的喊声很大,行动也很及时,但盗版似乎丝毫没有罢手或者退缩的迹象。有人说,如果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讲的是一个玄妙和高深的道理,那么,中国出版业浅显而又简单的道理是“盗可盗,经常盗”。面对盗版,难道我们真的没招了吗?
记者:盗版的确让人头疼。可以说,一本精心打造的畅销书还没有上市的时候,出版社就已经和盗版商开始过招了,那么,面对盗版者从背后盯上来的眼睛,出版社应该以怎样的思路来应对呢?
章祖德:盗版的确让我们大伤脑筋。比如,针对《我的生活》中文版的盗版,我们出版社不得不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所有正版书都是精装本,扉页和前后环衬都用特制的防伪水印纸印刷,在阳光和灯光下可辨认出“译林出版社YilinPress”字样,此外,正版书厚达1000多页,假冒书一般都不会这么厚。而且,此次译林社还公开向社会宣布将悬赏20万元追查《我的生活》的盗版源头,以打击盗版的嚣张气焰。
路野:盗版问题在1994年的时候最显猖獗。当时出版的《新华字典》能够一夜之间真假难分,盗版和正版在同一时刻占领市场。可以这样说,现在市面上只要是超过5万册以上发行量的书,都会出现两个版本以上的盗版,现在的盗版对象已经不再是以前单纯的武侠小说、名人传记等文艺类畅销图书,而是任何有市场潜力的图书,包括各种教材、教辅、辞书、工具书、法律、经济类图书等等。这些盗版书不光在书摊,也会在正规的书店里出现,出版社应当意识到,盗版问题说穿了还是个市场利益问题。
记者:很多读者对盗版书情有独钟,一个重要原因是,盗版书的价格相对低廉。这里有一个怪圈:当正版书的书价过高,读者买不起书,图书销量就会减少,书商利润也降低,于是出版社的成本就会提高,为了保证自己的利益,出版社和书商反过来会再抬高书价,从而加剧了书价的虚高不下。所以,有人说,打击盗版的根本办法是让虚高的书价降下来,你们对这种说法怎么看?
路野:我认为,这的确是问题的关键。查处盗版要由专门的执法机构进行,而对于出版人,惟一应该反思的是为何会出现盗版?我们知道,盗版后面,隐藏着巨大的暴利。出版谋取的利润仅次于烟和酒,这种利益是让人眼红的。应该说,在现有的书号制度下,出版社要靠薄利多销。市场是由读者、经销商和出版社共同构成的,与其拿出二三十万元来反盗版,不如把这些利润让利给读者和经销商。如果出版社一心想着高利润,就会和市场对立,反而把读者推给了盗版商。
我一直主张用市场的手段来反盗版。我参与策划的最成功的是《大败局》的营销,这本发行达百万册的畅销书,至今没有一例盗版,什么原因?运用的不是查盗版和反盗版,和浙江人民出版社合作出版此书的二渠道书商听取了我们的意见,在书卖到10万册,基本回收了成本且有盈余的时候普遍对经销商主动降低折扣,最低到3折4折,在这个时候,这种折扣已经和盗版的利润相近了,盗版自然不敢上。这个时候,你就和经销商站在了一起,控制了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