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的书评在哪里

近日,在上海书展的一次讨论会上,来自复旦的几位知名人文教授集中提到了一个问题:即中国现在缺乏真正的书评。当下的书评受到太多来自出版商和作者的操纵,缺乏独立的价值评判,这也是目前国内书评的普遍状况。 

    独立机制的建立是形成良好书评的根本。但是,独立书评机制要形成还得依靠国内图书市场的发展,只有图书市场足够大、足够成熟。 

    当克林顿的《我的生活》炒得沸沸扬扬时,一个名叫角谷美智子的书评人也随之名扬世界。这位来自《纽约时报》的权威书评人笔下毫不留情,痛批前总统的书价值低劣,让全球都领略了一次独立书评人的风采。 

    独立的书评对于一个社会出版业与文学的健康发展功不可没。但在目前的国内书界,这种独立评论却少之又少。来自出版商和作者的操纵,使书评完全沦为吹捧之辞,很难听到尖锐的、切中要害的评论。 

    在上海书展的一个讨论会上,专家学者们毫不讳言自己也曾经接受过出版商邀请,请吃饭,再塞个红包,于是情面难却之下,也只有写文章加以吹捧。或者某位学者刚好与作者很熟,为朋友说说话在中国的人情文化里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学者尚且如此,可以想见整个书评的状况。现在参与撰写书评的,除了评论家、学者之外,还有媒体。媒体强大的公众影响力是一柄双刃剑,在会上,复旦教授骆玉明已经对媒体提出了质疑:媒体是否有能力和资格去介绍和评论图书?这是从专业才能的角度来质疑媒体,事实上,许多媒体与出版商之间也是关系密切,无可避免地受其影响。 

    还有人提出,高校的学者应该更多地参与到书评工作中来。然而现在的高校规定,写书评不算学术成果,书评是个不受重视的小玩意,既挣不来名也挣不来利。甚至连专职的评论家都将目光集中到了理论探讨、大的社会文化评论上面,对一本书或一篇文章的深入评论是一件烦琐而又没有太大价值感的差事。在这种情况下,除了应景式地为朋友熟人的面子写上两句,谁也不会把认真写好书评当一项重要的工作。 

    说白了,现在国内的书评完全处于一种边缘的、零散的存在状态,既没有专门的书评人才,也没有规范的行业组织。对大多数写书评的人来说,它都不过是一件需要临时凑个数的行为。 

    在这一点上,西方的独立书评机制值得我们借鉴。在国外图书市场成熟的国家,都有众多的书评组织。美国图书评论协会就拥有大量精干的书评人才,许多著名书评人也成为一种个人品牌,深得公众信任。 

    专业化的结果,是书评人靠写书评就可以获得丰厚的报酬,同时以第三方的身份独立于出版机构和媒体。此外行业组织的存在,能够形成统一的规范和价值体系,从而对书评人的行为形成制约。可以想见,当大家都以独立、客观的评价为荣时,少数人的投机行为就会受到来自同行、读者以及自己内心职业道德的谴责。 

    反观中国,零散的书评行为,给无原则的、投机的写作大开方便之门。因为人们不需要考虑自己在这方面长期的信誉度,更没有树立个人品牌的考虑。因此,独立机制的建立是形成良好书评的根本。但是,独立书评机制要形成还得依靠国内图书市场的发展,只有图书市场足够大、足够成熟,书评真正受到社会各方重视时它才可能出现。而这,显然还需要时间。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