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民出版社成立于1951年,是一家出版各学科各专业的综合性图书出版机构,现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成员之一,主要出版哲学、社会科学、政治、法律、财经、管理、历史等学术专著和大众读物,并将继续发挥自己的特长,专心做好学术专著。
《当代学术通观》架设国际学术平台 学界期待已久的、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编纂的《当代学术通观》,近日终于由上海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同广大读者见面了。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决定将探讨“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研究主要趋势”的庞大课题项目纳入主要工作计划。其重要意义在于完全符合该组织的科学领域内从事的伟大使命,即通过国际合作以促进知识进步,让科学活动把一线科学家们团结到一起,增进国际理解的平台,确保科学进步能够在实际和精神的层面上对人类状况的改善和人类进步作出贡献。因此,当这一重要成果以《当代学术通观--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主要研究趋势》以下简称《通观》两卷本巨著出版后,立即引发了国际学界的浓厚兴趣,这充分说明这项雄心勃勃的工作满足了广泛的需要,以解决今天人类社会所面临的急迫而又复杂的问题。
《通观》分为社会科学卷和人文科学卷。社会科学卷涵盖了关于人、人的社会生活和个人存在的知识的各门学科的广阔领域,主要由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经济学、人口统计学、语言学、跨学科研究、数学模型、定向研究等学科组成。这些学科旨在揭示规律,寻求与自然科学同样客观、可靠,且不受舆论、人的态度和处境左右的知识。人文科学卷则包括社会和文化人类学、考古学和历史学、法学、美学和艺术学、哲学等领域,它们侧重参与价值、规范和目的,又注重反思的要求,还注重人在社群与个人范围内的自由决定。
这部涵盖了二十多个学科的巨著的出版,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权威性。教科文组织要求文稿编撰者能代表当今世界不同的学派以及主要的文化取向和意识形态取向。他们必须处在各自学科的中心,提供领导、科学引导和协作工作。为此,让·皮亚杰担纲了“心理学”、“跨学科研究”的撰写工作,拉扎尔斯费尔德撰写了“社会学”,罗曼·雅各布森写有“语言学”,麦肯齐写“政治学”,保罗·里克尔撰写“哲学”,迈克尔·迪弗勒内写“美学”和“艺术学”,莫里斯·弗里德曼写“社会和文化人类学”,维克多·纳普写“法学”,以及斯坦因·罗坎撰写了“跨文化、跨社会和跨国际研究”,等等。所有这些作者在描述研究工作的主要趋势时,都昭示了他们各自的研究角度、开阔的思路、探索的方法、缜密的构思、精辟的见解和超前的学术理念。他们在如此复杂的一些领域里,能以相对浓缩的形式展现一系列协调的研究成果,应归功于他们的科学权威以及对真理的执著追求,对精神世界的献身精神和应受到敬佩的国际合作。
二是前瞻性。《通观》是一部关于主要研究趋势的著作,而不是关于研究已获得的成果的当前研究状况的著作。诚如一些专家的惊人之语所言,即它显示了“未来科学的必经之路”(列维-斯特劳斯),是“变化中的科学……新产生的科学”(让·皮亚杰)。专家们试图对重大趋势作一种系统的分析,这些趋势是从全面调查世界各国研究的方向及其意义深长的进步开始来确定的。它竭力为这个世界带来真正的知识要素、觉醒的途径和慎重抉择的依据。 三是跨学科性。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不可能有绝对独立的研究,它们在广阔的天地里,似乎存在着某些学科其方法论在国际上的相对统一,这就需要各方面协作来打破旧时的知识之间的隔离现象;在每一学科中都需要求助于相邻学科的假设、研究方法、思路及其研究成果。通过《通观》章节的先后顺序,人们可以看出,各学科之间显露出一些新的重新组合的轮廓,某种共同语言被各学科所沿用,某种相同的精神状态正在促使学科发展。这些不仅向我们呈现了一门学科的国际化趋势,而且通过各种文化、社会和政治制度间的差异与比较,提出一些社会政治文化发展的普遍模式,推动我们朝着建立人类和社会的全球科学的方向迈进。
《当代学术通观》在中国的出版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研究人员搭建了一座了解和学习国际学术动态与研究成果的平台,这是值得欢迎的大好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