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周刊为何不“火”?

其实不独新闻周刊如此,中国期刊的整体价格均普遍偏高。一位旅居美国、曾是《三联生活周刊》专栏作家的娜斯在其随笔集《东看西看》中形象描述了中美两国杂志价格的巨大差异:“说到杂志,我对中国杂志第一大感受就是:贵。美国杂志靠广告挣钱,又靠读者数量去吸引广告商,所以订阅杂志本身是一项级便宜的消费。美国杂志都有零售价与订阅价之分,零食价三至四美元,可是订阅一本周刊每期才几十美分,月刊可以是一美元一本,所以是便宜的事情。我一看中国的周刊杂志价格,就总吓一跳。周刊杂志如果订阅价格不能做到很便宜,争取更多读者将是很难的事情。其实现在没有人能做到一个周刊从头读到尾,或者期期拜读。对于中国读者而言,如果不能如此,订阅一本杂志就是一件很浪费的事情。我在美国对《时代》杂志经常是随手翻一遍,挑一些文章读读而已。但不订又觉得不方便,尤其遇重大事情的时候。但这种周刊一年订费不过几十美金,所以订一份实在不需要太多算计。”

    中美新闻周刊的巨大价格差异和各自不同的盈利模式有关:中国周刊靠发行维持收支平衡,而美国周刊则基本上依靠大量广告赚取利润。美国杂志20强中,只有《电视指南》和《读者文摘》的发行收入超过广告收入。2000年,全美杂志广告收入为176亿美元,发行收入为100亿美元。美国新闻周刊的发行收入不高,但以订户资料为根据获得的广告收入很高。不少杂志为了争取订户,给予订户的订阅价格只相当于杂志定价的20%左右,所以国外成熟新闻周刊的读者70%-80%都是长期订户。而在中国,由于杂志还不是主流媒体,所以目前大多数杂志广告页数远远少于编辑页数,目前的中国新闻周刊依然主要是靠发行维持生计。

    中国新闻周刊的高价格制约了读者数量,而读者数量少的周刊自然不会吸引投资人和广告商的目光,在广告投放量稀少的情况下,新闻周刊又只能以相对较高的上市价格维持自身经济平衡,如此往复,恶性循环。

    而像中国报纸那样先以抵廉价格赢取读者市场,再以广告收入获得利润的发展路线对于中国新闻周刊来说,难度太大:新闻周刊本身成本较高,如走低价路线则需要非常强大的资本支持,哪个投资方能够具备如此的勇气和魄力?所以,当《南方周末》以低廉的价格提供深入的报道和丰富的信息时,当《南方周末》红火到号称“130万稳定发行量*5.8倍传阅率”的程度时,我们只好安慰中国新闻周刊说,还正好说明新闻周刊在中国有着多么广阔的发展潜力,《南方周末》作为开路先锋,正在为中国新闻周刊培养着潜在读者。中国新闻周刊“火”在后头。

第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