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个令人振奋的好消息:截至7月底,今年上海新增就业岗位40万的目标,已经完成了34.5万个,平均每天新增就业岗位超过1600个。但上海的更大目标是:经过2—3年努力,把就业困难者人数,从目前登记失业总人数的40%降低到30%以下,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为此,上海正积极构筑社会责任体系,探索促进就业的新模式。
模式之一 建立就业托底机制。据了解,今年是上海建立就业托底机制的第6年,至今已成功安置了10多万就业特困群众。今后,政府还将继续购买10万个公益性岗位,并规定对由政府出资的城市维护业岗位以及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后勤服务岗位,优先安排就业困难人员上岗。上海首创的“双向承诺”制度(政府部门承诺安排就业,就业困难人员承诺服从安排)今年又有新发展:承诺对新认定的就业困难人员,做到“出现一个、认定一个,安置一个、保障一个”,3个月内安置其就业。而针对25岁以下失业青年的“青年职业见习计划”在去年适时启动,效果已经显现。目前,全市建立的青年职业见习基地近200家,学员4476名,已结业的1146人一次性就业率达到了40%。
模式之二 发挥民间、社会力量促进就业。上海已经形成了一支多达3400人、扎根社区的就业援助员队伍。他们除了宣传就业保障政策外,还对就业困难对象实施“点对点”服务。上半年,全市就业援助员已为32.5万位就业困难人员提供了政策咨询。“4050”工程市场化运作更加成熟,在设计、招标、出资、执行等各个环节上,专家学者、中介机构的身影无处不再。目前已推出的1300多个项目,共吸纳6万多就业困难人员,其中40岁至50岁的超过5万人。引人注目的是,非公经济日益成为促进就业的新兴力量。早在去年,申城新增岗位中,私企就占了28.25%,比重首次超过外企,占据全市第一。
模式之三 提升劳动者就业和创业能力,以符合劳动力市场的实际需要。针对目前“蓝领”技能人才匮乏的现状,让就业困难人员获得一技之长的“技能振兴计划”正在上海蓬勃开展。现在,该计划着眼于中高层次职业技能提升,培训重点转向了核心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到2005年,上海力争使高级技能人员占技术性从业人员的比重,由目前的6%提高到15%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