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市商委最新统计,全市233家大中型商业企业5月1日至5日,共实现零售总额7.89亿元,同比仅增长1.5 %,比去年“五一”节销售增幅减少12.1个百分点。
由于受“非典”影响,市民在家过节居多,出行逛街购物减少,大多数商家的促销活动都被取消或缩减规模,使今年“五一”节市场销售比去年同期增幅明显下降。据分析,今年“五一”节日市场出现了以下几个特点。
其一是大型营销活动取消,新品新款仍显魅力。节日期间,各市属商业集团和各区县的大型营销活动都被取消,但各家商店为节日消费准备的春夏新品新款商品仍然吸引了消费。上海商务中心家电城推出的超薄型大屏幕液晶彩电、等离子彩电、三角型的新品空调器、新款洗衣机、电冰箱,突出了“家电,为小康生活添彩”的主题,节日5天销售3000万元,同比增长12%。各大商厦的时尚服饰、皮鞋、化妆品、包袋、太阳镜受到年轻人的喜爱,长宁新宇购物中心、东方美莎商厦、虹桥友谊商城因新品迭出,在客流减少情况下,销售同比增长59.1%、28.7%和2.2%。
其二是新型购物方式兴起,就近消费生意看好。今年“五一”节期间,市民消费出现“四多”特点,一是采用网上订购、电话订货等购买方式增多。易购365公司节日5天的网上订购量是去年同期的2倍,销售额同比增长1.6倍。二是就近逛街消费多。开开百货商厦、华联百货的杨浦店、普陀店和宝山黄金广场因周边社区多,居民就近购买,节日5天,销售额分别同比增长22.9%、13.2%、5.8%和26.2%。三是到超市、大卖场消费多。因市民在家过节,购买主副食品、休闲食品增多,节日5天,本市34家超市、大卖场、便利店共实现销售4.54亿元,同比增长34.2%,副食品商场销售同比增长2.8%。四是就近购买医药商品增多。节日期间市民为防范“非典”需要,就近在医药零售连锁网点购买口罩、体温计、消毒液、药皂、酒精等商品比较集中,各大药店努力加大采购力度,千方百计满足市民防病需求。节日5天,13家医药零售连锁企业共实现零售额375万元,同比增长26%。
其三是“非典”导致销售下降,主动应对措施积极。节日期间,全市五个主要商业业态受“非典”影响,客流减少,销售下降。一是餐饮业全面下降。据调查80家餐饮企业,节日5天实现营业额2788万元,同比下降44.6%,支撑节日餐饮的婚宴、家宴遭遇退订,快餐小吃客流减少。二是宾馆业营业收入连续下降。据新亚集团公司反映,节日5天,酒店业营业收入同比减少37.3%。三是百货商厦总体销售下降。全市45家百货商厦节日5天实现零售额1.67亿元,同比下降26.4%,其中:中心区商厦降幅大于近郊区的百货商厦,嘉定区银华商厦、百华商场销售同比还增长了3.5%和2.6%。四是专业专卖店销售下降。全市61家食品、服装、家电等专业专卖店,节日5天实现零售额1.36亿元,同比下降11.9%,其中,服装、食品、黄金饰品专卖店分别销售同比下降63.6%、25.6%、13.2%。五是文化娱乐服务业消费下降。节日5天,13家企业共实现营业收入251亿元,同比下降47%,其中,照相馆营业收入同比下降69.9%,徐家汇永乐影院营业收入同比下降67.4%,美发美容院营业收入同比下降47.5%,南京东路的先施休闲港湾营业额同比下降38.4%。
上海商业职工为做好防范“非典”工作,在商场、宾馆等消费场所坚持每天定期消毒,加大通气排风量,做好职工卫生防病工作,餐饮业推行分食制,使用公筷公勺,食用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坚持做好食品安全检测工作,努力营造一个安全、卫生的消费环境。南京路上的华安美发厅专门购置了红外线测温仪,为每一位顾客先测体温再服务。本市各大药店对来购买药品的顾客,不厌其烦地提醒其如感不适请迅速就医。假日里,虽然没有了以往“黄金周”的旺盛客流、热闹氛围和节节攀升的销售业绩,但商业职工仍坚持以优质、诚信的服务接待好每位顾客,体现城市“窗口”的良好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