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品因此生动地还原了当时上海的历史时空,报童、纺织女工、码头工、卖花女、流浪儿、士兵等,构成一幅上海街头典型的时代图景。我党的重要领导周恩来、邓颖超,以及知名艺术家、作家冼星海、麦新、郭沫若、茅盾等也先后出场。作品还关联了诸多历史事件,如四行仓库保卫战,关联了诸多时代文本,如巴金译作《门槛》、夏衍的《包身工》、聂耳的《卖报歌》、麦新的《大刀进行曲》等,包括多部代表性的儿童剧如《放下你的鞭子》等,也刻画了冼星海、麦新等多位文化名人对孩子们的教诲与影响,构成了文本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孩子剧团这一题材的深度开掘,具有重要意义。孩子剧团的史实,是对抗战历史主流书写的有益补充,是对战场书写之外的、全民抗战历史的有效呼应。孩子剧团虽然不是战役胜负的决定因素,也不是决定历史走向的直接因素,但他们是真实的存在,在历史洪流中发出过自己的声音。孩子剧团的史实真实呈现了中华民族不甘屈辱、全民抗战的斗争场景,呈现了我党在精神文化领域激励民众、开展斗争的革命史,尤其是真实呈现了民族危亡之际,包括儿童在内的爱国民众万众一心、共同抗日的历史图景。
    深度开掘孩子剧团这一题材的意义,还在于生动塑造了抗日战争中的少年英雄形象。投身战争中的少年英雄,曾经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红色题材儿童小说书写的重心之一。但随着战争年代远去,进入和平年代的儿童文学对于战争中儿童的塑造,更多着力于基于儿童的战争伦理与战争创伤的表达,较少描写正面投身于战争的少年。但重回特定的历史语境,我们会发现,孩子在那个战乱的年代,不可避免地会被卷入战争。那么,当他们卷入战争的时候,都会以什么样的方式存在?他们中的很多人,也正是切实地参与到了战争当中,比如孩子剧团,比如新安旅行团,是历史中真实存在的儿童群体。这于当代儿童读者而言,是一种很有价值的打捞与擦亮。这些儿童群像的精神价值,也值得当代去深度挖掘。
    这部纪实性儿童小说,于朴实的讲述中饱含真挚的情感。对作家徐鲁而言,这是一个沉潜多年的创作理想。早在1992年,徐鲁在出版的第一本散文集《飞翔的蝉声》里,就写下了纪实散文《遥远的星空——郭沫若与孩子剧团》。自那时起,徐鲁就对孩子剧团的史料保持着高度关注,数次走访孩子剧团当年走过的上海、武汉、重庆等地。这群遭逢乱世却能顽强成长,还以演出激励国人、投身抗战的孩子,深深触动着作家,并最终得以以这样的文学形式呈现出来。
    《孩子剧团》中有多处描写,包括他们首次演出的场景、壮壮诵念《最后一课》的场景等,读来令人激动而振奋。虽然孩子们的努力是稚嫩的,甚至有时可能是无力的,但是,可以想象,看着这样一群人小志大、朝气蓬勃的孩子积极勇敢地做抗日宣传,于成人而言,是怎样的一种鼓舞!他们便是一个民族冉冉不息的希望之火,是梁启超《少年中国说》中以蓬勃的少年精神积极建构未来理想情怀的真实映照。
    对孩子剧团的历史故事做当代重述的意义,我愿不避重复地引用作家徐鲁的表达:“让小读者们能从儿童文学里找到光亮和理想,获得成长的勇气、智慧和力量,能从不同时代的人物身上,尤其是同龄的少年奋斗者身上,感受到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奋发图强,虽饱受挫折,却依然百折不挠、勇往直前、不断浴火重生的精气神,感受到人类永不泯灭的人性之美、理想之光,从而勇敢地向前,去追寻未来的童年之梦,这是任何时代的儿童文学都应该具有的一种‘底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