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为什么今天的孩子还要读莎士比亚?| 《给孩子的莎士比亚》

为什么今天的孩子还要读莎士比亚?

杨筱艳
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译者、编剧
《给孩子的莎士比亚》译者

  1564年4月23日,在英国,距离伯明翰东南22英里,埃文河畔的斯特拉特福小镇上,一个男孩诞生了,他的父亲名叫约翰,是一个经营羊毛、皮革制造及谷物生意的杂货商,后被选为镇长。

  男孩长到七岁,父亲把他送到当地的一个文法学校念书,他在那里学习了六年,掌握了很多的知识,学会了写作的基本技巧,还学习了拉丁语和希腊语。非常遗憾,男孩尚未毕业,他的父亲便破产了,不得已,他走上了独自谋生之路。他当过肉店学徒,也曾在乡村学校教过书,甚至在伦敦的戏院门口为人牵马。

  当男孩还在家乡之际,就表现出了对于戏剧的强烈兴趣,到伦敦之后,他又加入了剧团,做过演员、导演、编剧,并最终成为剧院股东。

  1588年前后,这个男孩开始写作,他先是改编前人的剧本,不久即开始独立创作。在他二十二或二十三年的写作生涯里,他一共写了三十九部戏剧、一百五十四首十四行诗和两首长叙事诗,他的作品被译成无数种语言,被一代又一代人阅读,那些戏剧至今仍在舞台和银屏上闪耀着夺目的光辉。

  说到这里,我的小读者朋友们,这个男孩的名字,那个文学史上最光芒四射的名字,一定呼之欲出了,没错,他的名字就是:莎士比亚。

  阅读莎士比亚的作品,特别是他的戏剧作品,就好比踏上了一场豪华的文化之旅,途中充满了幸福,充满了精神的愉悦,我宁可食无肉,甚至居无竹,也要享受阅读莎翁作品的这份快乐。

  这场豪华的文化之旅,一定会有一个起点。在我看来,这个起点,就是兰姆姐弟的《给孩子的莎士比亚》(Tales from Shakespeare by Charles Lamb and Mary Lamb)。

  1807年,在那个几乎没有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文学作品的年代,那个连“儿童文学”这一概念都尚未建立起来的年代,有一对极有文学天赋的姐弟,选取了莎翁的二十部最著名的戏剧,用通俗流畅不失优雅的文字,将之转述为适合孩子阅读的故事。这本书自问世以来,便备受赞誉,至今仍被公认为莎翁戏剧故事最佳改写版本。早在1904年,我国的翻译家林纾先生便将这本书以文言文的形式翻译了出来,后来翻译家萧乾先生又将它译成白话文,流传至今。

  今天,我又万分荣幸地重译了这部杰出的作品,作为一个写作者,一个英语学习者,一个翻译者,一生能译这样的书,哪怕只有一本,也足以终身无憾了。

  这本书我们为什么到了今天还要读,并且还要继续读下去?我想,兰姆姐弟在原序中已经把原因讲得很清楚很透彻了:这本书“专为年轻的读者而写,用以作为他们研学莎士比亚作品的一个起点。”

  正如我在前文中所说,它是一个起点,是为了把小读者们引上阅读莎翁原著之旅,通过阅读书中二十个精彩纷呈、风格各异的故事,我们得以窥见莎翁那些伟大戏剧的一角,犹如,我们站在舞台的一角,静静地悄悄地将那沉重厚实的幕布掀起一道缝,从缝中张望那灿烂的舞台,看那台上演出的悲欢离合,看那台上描绘的历史长卷。但是,最终,我的小读者朋友们,我们还是要坐到那观众席上,认真地,从头至尾地,观看一出完整的莎翁剧目,也就是说,在读完《给孩子的莎士比亚》之后,有一天,我们要捧起莎翁的原著,一字一句地读完整版本,从第一句对白,读向其中波澜起伏的情节,读到余音袅袅的最后一个字。这才是当年兰姆姐弟在困苦的生活中,在历经种种精神的折磨之下,还精心编写这套书的用意!

  尽管兰姆姐弟在原书序言中写道:“……我们需尽可能地采用原作的语言。为了将原作编写成为前后连贯的普通故事形式,需要加入一些词句,对此,我们也曾仔细斟酌,尽量做到无损于原作的语言之美。”但这种自谦并不能掩盖其本身的文字之美,除了是改写之作外,它本身也是一本杰出的叙事体散文集。兰姆姐弟使用的语言工整、规范、优雅,且具有高超的叙述技巧。有时直接引用莎翁文字,有时巧妙转述情节;有时平铺直叙,有时留有悬念;叙悲剧故事,文字苍凉悲郁,叙喜剧故事,文字又灵动俏皮,不时还穿插一二简洁倒位的评论。作者写得行云流水,我读得酣畅淋漓。在整个翻译的过程中,我诚惶诚恐,仔细品读,认真钻研,争取尽可能地以中文来复现兰姆姐弟文字的工整与雅致,体现其出色的叙事技巧。

  我亲爱的小读者朋友们,如果,这本小小的译作,能够让你对莎翁的伟大著作产生兴趣,从而投入阅读原著的豪华之旅,能够让你懂得欣赏兰姆姐弟丰彩卓然的好文字,那我这个小小的译者,该有多么骄傲,多么幸福啊!

相关图书


《给孩子的莎士比亚》
[英]威廉·莎士比亚 著  
[英]查尔斯·兰姆 玛丽·兰姆 改写 
杨筱艳 译


适读年龄:9-12岁

定价:158元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页数:430页(上下册)

ISBN:9787532783472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