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漫画作为中国第一部以儿童为主角的连环漫画,被誉为中国漫画的骄傲,中国原创漫画的巅峰之作,是几代中国人的童年记忆。
2024年4月20日,世界读书日前夕,“三毛之父”张乐平之子张慰军,和三毛一起走进位于上海滴水湖畔的朵云书院·滴水湖店,为读者带来一场主题为“书香润童心,三毛伴成长——国漫之光三毛带你阅读经典”的精彩讲座。众多喜爱三毛的读者来到现场,共同聆听经典漫画形象三毛背后的创作故事,体味漫画大师张乐平的艺术人生。
初登历史舞台 三毛,这个大脑袋,圆鼻头,头上长着三根头发的漫画儿童形象,第一次亮相是在1935年的《图画晨报》上。活动伊始,张慰军向大家介绍了三毛形象诞生的历史缘由和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父亲最初发表的两幅三毛漫画,是为了补叶浅予连载的《王先生》之缺。最开始三毛只是一个光头小男孩,父亲看了又看,总感觉少了点什么,就随手画了三根头发。至于为什么叫三毛,可能和父亲在家里排行老三有关系,以前家里孩子多,大的孩子叫大毛,第二个孩子叫二毛,第三个孩子就叫三毛。”
三毛的出现看似存在几分偶然因素,但实际上,从诞生之日起,三毛就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漫画明星。据张慰军介绍,1935年至1937年间,有20多家报刊登过三毛漫画作品,1936年还结集出版了单行本。三毛初登历史舞台,就展示出如此蓬勃的生命力,究其原因,一方面,三毛诞生的20世纪3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艺运动史上的高峰,特别在出版重镇上海,经济的繁荣,漫画的发展,为三毛的出现与推广提供了良好的时代背景。
另一方面,漫画大师张乐平以其深厚的绘画功底,与始终站在平民视角的创作立场,“另辟蹊径”创作的儿童漫画形象“三毛”,用天真稚拙的童趣触及社会现实,用儿童的视角看待社会人生,让读者在会心一笑中若有所思,在思索回味中引发共鸣。就如著名漫画家兼评论家汪子美所说,“儿童的天真、率直、热情、单纯,在社会化的成人视之为胡闹、无理;实则儿童坦白的行动发乎人情自然,而成人社会化的虚伪反渐远离人性。” 张乐平开创的这条全新创作道路,让三毛由此开启了漫长的生命之旅。
传奇人生铸就传世之作 提起三毛漫画,就不得不提《三毛流浪记》。作为张乐平最重要、最成功、最受读者欢迎的漫画作品,《三毛流浪记》不仅获得“感动共和国的50本书”称号,更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荣获法国安古兰国际漫画节“文化遗产奖”,入选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图书俱乐部推荐书单。2020年,《三毛流浪记》还入选国家教育部阅读指导书目,成为教育部推荐给全国少年儿童的经典作品。流浪儿三毛历经社会冷暖,尝尽人间疾苦,却始终正直善良、见义勇为、坚忍不拔、顽强不屈、聪明机智,葆有赤子之心,他的精神感动了无数的读者,在当今的社会仍然散发出永不褪色的光辉。
谈及这部传世经典之作的创作故事,张慰军回忆道,当时抗战结束后,一直到解放前,人们的生活并没有得到改善,上海街头到处都是流浪儿童。父亲张乐平其实也是苦孩子出身,他少年时代曾有过一段悲惨的学徒经历,所以对流浪儿的苦难能感同身受。一次偶然间,父亲看到几个瘦骨嶙峋的流浪儿不幸冻死,内心悲泣呼号,暗暗发誓:“让我的画笔永远不停地为这些被侮辱和被损害的小朋友们控诉,为这些无辜的苦难的孩子们服务。”1947年,《三毛流浪记》开始在上海《大公报》上连载,一经发表,大家都心系着三毛的命运,关心着他的生活。《没头脑和不高兴》的作者、翻译家任溶溶就曾回忆,那个时候他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看《大公报》,他想知道:三毛今天怎么样了?
《三毛流浪记》饱含了张乐平对当时社会底层弱势群体的同情和关怀,体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敏锐洞察与深刻反思,同时传递出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部作品也成为了中国漫画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如果说《三毛流浪记》代表了张乐平的三毛漫画的最高成就,那么他的另一部传世之作《三毛从军记》,可以说奠定了张乐平漫画大师的地位。作为张乐平创作的第一部三毛长篇连环漫画,它和《三毛流浪记》并誉为“无文字的文学巨作”,它的创作离不开作者那段非同寻常的岁月。抗日战争期间,怀揣着强烈爱国热情和忧国忧民的情怀的张乐平走上“以笔救国,以画抗战”的漫漫长路。这段血与火铸就的人生经历为《三毛从军记》提供了丰富的创作源泉。1946年,《三毛从军记》在上海《申报》连载。
张慰军先生总结道,《三毛从军记》以一个机智天真的孩童形象去展示宏大的政治命题,在幽默诙谐的戏剧效果中带给读者深长的寓意,是父亲艺术思想和艺术表现力的成熟的标志。抗日小英雄三毛不论遭遇何种不公平、不合理的境遇,都依然葆有一颗爱国的赤子之心,对当下儿童的爱国主义教育有着深刻的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