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泊是大地的眼睛——《认识中国湖》带我们看祖国大好河山

  我国是一个多湖泊的国家,拥有面积1平方千米以上的自然湖泊近2700个,湖泊总面积8万多平方千米,约占我国国土总面积的0.9%。一个个湖泊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中国大地上。

  但是你对身边的湖泊了解多少呢?如今很多孩子从小生活在城市的钢筋水泥丛林中,远离大自然,没有真正感受过湖泊的烟波浩渺,没有切实体会过湖水的沁人心脾。而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认识中国书系”中的《认识中国湖》一书就是想帮助少年们认识祖国的湖泊,认识祖国的大好河山。

湖的名字

  在古代,湖泊被称为“泽”。上古有曾“九泽”,沧海桑田,斗转星移,“九泽”都已被淤平或者淤积,古名也渐渐不再被提起,现在,再没有以“泽”命名的湖泊了。

  随着语言和文化的变迁,现在,通常面积小而岸线圆滑的会被称为“池”“塘”“潭”,面积较大的则被称为“湖”“泊”。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语言文化多样,各地的湖泊名称多样而富有特色。现在的湖泊名称里除了带有众所周知的“湖”字外,比较常见的还有“泊”“淀”“池”“荡”“漾”“潭”“水”“泡/泡子”“海/海子”“诺尔/淖/淖尔”“库尔/库勒”“错”“茶卡”等。

  “湖”字的本义是被陆地包围的、长有水生植物的大型水体。据统计,我国面积在1平方千米以上的近2700个湖泊中,约42%直接以“湖”为名。比如我国的五大湖—鄱阳湖、洞庭湖、太湖、洪泽湖、巢湖等。唯一一个以所在省名直接命名的湖泊是青海湖。

湖的生老病死

  你或许可以把湖泊看成一种巨大的生命体,它们和地球上的生物一样有着出生、成长、衰老和死亡的生命历程,也会经历各种磨难和变化。

  相对于山、川、海洋而言,湖泊的生命要短暂得多,一般只有几千年至数十万年。天然湖泊的演化一般分为“形成—扩张—萎缩—消亡”四个阶段,分别相当于人的婴幼儿期、青壮年期、老年期和衰亡期。洞庭湖和鄱阳湖正从青壮年走向老年,微山湖和白洋淀则处于老年阶段。

  影响湖泊生命过程的因素一般有地质构造因素、气候因素、河流因素、人类活动因素。近百年来,人类活动不断加强,人类对湖泊演化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主要表现在围湖造田、水土流失和拦河建闸等方面。

认识洞庭湖

  那么认识湖泊要从哪里开始呢?《认识中国湖》一书,带读者们先了解湖泊的历史与文化,然后深入了解中国湖泊的形成和演化、分布和特点、现状和问题,再了解湖泊中的物理、化学、生物、地质等方方面面的科学知识。

  就以洞庭湖为例,书中介绍到洞庭湖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历史上曾被称为“云梦”“重湖”等,“洞庭”之名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洞庭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从先秦楚文化开始,一直处于文化交流的中心。其流域也是中国传统农业的发祥地之一。明清时的谚语“湖广熟,天下足”就是指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盛产粮食。

  古人写洞庭湖的诗词很多,唐代刘禹锡在《望洞庭》中写道:“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李白在《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及中书贾舍人至游洞庭五首》中写道:“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洞庭湖之美让很多诗人流连忘返。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北宋范仲淹所看到的洞庭湖比如今的面积更大—洞庭湖经历了从小到大,又从大到小的过程。洞庭湖的湖盆形成于7000万年前的燕山运动。此后,该地区一直在沉降。据典籍分析,先秦时,洞庭湖地区还是河网交错的平原,只在君山西南侧有一个小湖。秦朝以后,长江和汉江带来的泥沙使云梦泽逐渐淤塞,为洞庭湖蓄水创造了条件。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南迁的士族带来了大量人口和先进的耕作技术。随着垦殖活动的增加,云梦泽彻底成了适宜农耕的江汉平原,也直接影响了洞庭湖的演变。隋唐以后,荆江北岸河床继续增高,南边的洞庭湖区域则继续沉降,于是,江水向南分流,洞庭湖面积进一步增大,至晚唐出现了“八百里洞庭”的说法。明清之际,洞庭湖面积达到最大值。随着长江上游人类活动增多,地表植被遭到破坏,江水裹挟着大量泥沙注入洞庭湖,导致湖底淤积、湖面扩展。

  近代以来,泥沙淤积和围湖造地则使洞庭湖逐渐缩小,到20世纪90年代,其面积只剩全盛时期的三分之一了。现在洞庭湖在丰水期面积约为2820平方千米,平均水深8.4米。

  洞庭湖的缩小受到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洞庭湖流域年降水量总体上呈下降趋势,流入湖泊的水量偏少。我们能做的只有减少人类活动对洞庭湖的危害,加强监管,提升公众环保意识,爱惜、保护大自然。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