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逢祥主编《李平心全集》前言选摘

  1965年11月10日,经江青、张春桥等策划,姚文元在《文汇报》上抛出了题为《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黑文。该文不顾事实,肆意对《海瑞罢官》及其作者乱打棍子、乱扣政治帽子的恶劣做法,引起了平心极大的反感。自1966年初起,他通过学术座谈会和报刊多次表达了自己的不同意见。在《漫谈清官》、《论“循吏”、“良吏”、“清官”的历史评价法》和《关于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问题和“循吏”、“清官”的分析批判问题》等文中,他对评价历史人物包括“清官”提出了两条标准,即历史科学标准和政治标准,认为政治标准固然重要,“却不能代替科学标准”,而应“按照他们的实践思想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和对今天现实产生的影响来估定他们的价值”。如把两者混为一谈,“我们就会将一切为剥削阶级所歌颂的历史人物一概抹杀”。历史上的“清官”和其他帝王将相虽不会轻易改变他们的阶级属性,但并不能由此全盘否定其中某些人在一定时期和一定情况之下对历史所起的作用,“只要他们在历史上起过一定的社会促进作用,就必须有批判地、有分析地作恰当的估价”。不然,“就要犯‘左’倾的错误”。不仅如此,他还直斥那些利用清官问题大做政治文章的人不过是“别有用心的新黑帮分子”,“他们披戴纸糊的‘革命’铠甲,一手挥舞有形的刀枪,一手抡动无形的板斧;并且善于浓妆艳抹,长于便词巧说,对照老黑帮来说,他们的确是青出于蓝,后来居上。”这些闪耀着科学理性的言论,使张春桥、姚文元之流大为恼怒。于是他们不惜罗织种种“罪状”,组织人员对其展开围攻,诬指其“反党反社会主义反毛泽东思想”。“五一六通知”以后,随着“文革”动乱的加剧,对他的批判日趋升级。6月11日,《文汇报》发表的社论对李平心等所谓“资产阶级学术权威”作了公开点名批判,指责其施放大批毒草,“反共反人民”,充当“资本主义复辟的开路先锋”。在巨大的压力面前,生性刚直的平心不愿低头屈服,终于在委屈和激愤交织中留下“我的立场是坚定的,观点是经得住考验的,要我接受这种放弃原则的观点是绝对办不到的”遗书后含冤离世——这位现代新文化和马克思主义哺育起来的战士,至死仍不改其为追求真理而宁折勿曲的本色。

  平心一生的足迹,可说是无不紧贴历史前进的节奏而行,几乎每临大的转折,都努力站到了社会进步的潮头,致其思想和文字也处处刻上了那个时代的跳动脉息,成为后人了解和研究中国现代思想史的一份难得的生动记录。

                              《李平心全集》编纂组

  【以上摘自《李平心全集·前言》。】

第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