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K传记:伟大的哲学家》前言

  探索自身与外部世界时,我们会用到各种学科,比如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学科,或古典学、历史、语言和考古学等人文学科。可以说,哲学也能用来探索世界和自身,但方式略有不同。它所关注的既不是物质世界,也不是战争、政治或历史文物,而是我们思考自身与世界的方式,以及这类思维方式对我们日常生活产生的影响。

  意识促使人们思考、推理,不断试错,得出结论,做出预判,从而去伪存真。这些过程让我们明白自己是谁,在宇宙中处于什么位置。因此,我们有必要去了解它们内在的运作方式、适用范围与局限所在。我们还需要根据对世界的理解,设定自己在其中的生存方式。我们要选择,要行动,要权衡选择,要斟酌目标,要分清轻重缓急。有些哲学家更关注第一组问题,也就是理论问题。道德哲学家和政治哲学家则更看重第二组问题,生活中的现实问题。本书通过考察众多伟大哲学家的生平与著作,为我们提供理解自身与世界的工具,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如何应用这种理解的智慧。

  如本书所示,我们现在认定为哲学著作的那些最早期作品,虽然出现在不同地域,但兴起的时间却差不多,实在有些不可思议。公元前500年前后,古代中国、印度和古典时期的希腊,不约而同地诞生了以内省、探寻和自我认知为主题的作品。尽管人类在这之前早已具备思想和智性,也创造了文学、宗教和行为准则,但这一次似乎是人类有史以来首次同时感受到并试图回应某种召唤——重新审视和质问自己的生存目的。当然,孔子、释迦牟尼和柏拉图都以不同的方式回应召唤,且侧重点各不相同。然而,一旦这种自我意识扎了根,哲学思考的远征便正式开始了。

  不同历史时期出现的经济、社会、科学和政治问题各不相同,因此哲学关心的重大问题也随之不断变迁。在宗教盛行的时代,比如西方的中世纪,最敏锐的大脑都在思考上帝与人的关系。当科学开始冲击教会权威时,搞清楚科学探索的本质以及这种探索对我们的物质世界提出的解释,就成了第一要务。商业的崛起,令君主们的政治专制面临检视;工业化的深入发展,使人们越来越重视劳资关系。哥白尼、牛顿和达尔文一次次撼动我们关于自身在宇宙中所处位置的认知,在这种背景下,如何让旧思想适应新知识,就变得极为紧迫。在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那些最伟大的哲学家是如何应对这些挑战的。

  科学的进步,衍生了一系列崭新的哲学命题,同时也引发了不满和焦虑情绪。希望可以让人们团结起来,相互合作、彼此信任;恐惧则让人们分裂,相互怀疑、彼此猜忌。或许我们已经进入那种人们只会害怕毁灭,不愿期许涅槃的时代,但乱世反而更有利于哲学的发展。每当指引生活的旧蓝图开始褪色,失去其影响力时,我们唯有用真理和理性来直面自身和世界,通过这种艰难的哲学思考,才能找到新蓝图。

  本书介绍的各位哲学家,对世界、对我们自身以及指引生活的最佳方式,持有五花八门的见解。他们构建的思想体系,有一些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有一些则随着时间的流逝、新经验的出现或进一步的论证而遭受了重创。不过,他们也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对哲学研究的重要性深信不疑。即使那些从根本上对哲学理解的可能性心存怀疑的人,也认为有必要说服人们在过自己的人生时,要意识到不进行哲学思考而留下的那块空白。

  即使只全面分析其中几位哲学家追寻真理的不同方式,也会是一项漫长的任务。但好在就算仅仅梳理他们的名字与成就,我们也能获得安慰和启示。我们不是独自生活在茫茫世界之中,也不是最早从哲学中找到救赎的人。我们应该向历史上那些伟大的男男女女致敬,感谢他们有足够的好奇心,去努力思考这个世界(以及我们在其中的重要性)给我们抛来的种种问题;感谢他们用尽毕生的光阴,努力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感谢他们留下那些话语,让我们可以用它们来表达那些我们自己或许原本不会去思考的东西。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