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普中国创作出版扶持计划 《地球的眼睛:地基和太空天文台传奇》 汪诘·科学有故事团队 著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22年10月第一版 68.00元
在数万年前的洞穴壁画中,我们的祖先就用植物的汁液和彩色的矿物画下了无比璀璨的星空。人类对浩瀚宇宙的迷恋和挚爱,比绘画更多彩,比音乐更奔放,比诗歌更热烈,也比所有的人类文化都更加久远。
远古人类为何要仰望星空,又为何迷恋星空,这是古人类学家也感到迷惑的怪异行为。人类用数万年的时间凝望着那些星星,记录它们的位置,观察它们的变化,为它们编织美丽的传说。在几万年的人类文明史中,我们能用于观察星空的工具,还仅限于一双肉眼。我们对宇宙的理解,也仅限于区分行星与恒星而已。
四百多年前,当伽利略将望远镜指向星空后,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开始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现在,无论是在肉眼看得见的可见光波段,还是肉眼看不见的其他波段,人类都建造了强大的望远镜和观测设备,每一个都堪称一项超级工程。这些设备有些被架设在地表,有些被发射到太空,还有一些带着它们的特殊使命,孤独地飞向宇宙深处,直到生命的终结。
《地球的眼睛》将为你讲述人类历史上最重要的13座地面天文台和12台宇宙探测器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代表着天文学一个时代的骄傲。其中“郭守敬望远镜”“悟空号暗物质探测器”“中国天眼 500 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 4 个故事来自中国。它们是地球的眼睛。本书入选中国科协科普部2022年科普中国创作出版扶持计划,全书还配有十多个精心制作的天文科普视频,帮助读者揭开宇宙深邃的奥秘。
专家推荐 方成 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前副主席
《地球的眼睛》是对近百年来人类观测宇宙的发展史的深度解读。每一个故事都代表着天文学的骄傲,刷新着大众对宇宙的认识。令人欣慰的是,中国科学家正在快速追赶国际顶尖水平。可以预见,在这一领域,一定会有我们的独特贡献。
奥卡姆剃刀 通信专业博士,著名科普人
古人仰望星空,感受斗转星移、四季更替,并编织美丽传说。望远镜的诞生,将“仰望星空”带进了新时代。知名科普作家汪诘的新书《地球的眼睛》纪录了25个人类探索浩瀚宇宙的精彩故事,25座值得铭记的丰碑。
《地球的眼睛》是由“汪诘·科学有故事团队”集体创作的,这是他们创作的第三本书。汪诘老师是著名的科普作家,科学影视导演、编剧,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科普自媒体人,“科学声音”执行秘书。代表作有《时间的形状——相对论史话》(获第八届文津图书奖),《时间囚笼》(获第十八届百花文学奖)。另著有《星空的琴弦》《亿万年的孤独》《十二堂经典科普课》《漫画相对论》《未解的宇宙》《迷途的苍穹》《少儿科学思维培养书系》《文明的火种》等作品。导演(编剧)的科技馆特效影片《令人惊叹的宇宙》获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金奖;科学纪录片《寻秘自然》获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优秀科普作品奖银奖。自媒体电台“科学有故事”获今日头条“百万粉丝创作者”称号,并入选喜马拉雅2019及2020年度最具商业价值主播TOP10榜单。让更多人理解和探索宇宙,是他带领科学有故事团队创作《地球的眼睛》的初衷。
理解和探索宇宙,对人类来说至关重要。宇宙,是物理学的天然实验室。超高温、超大密度、超高质量、超强压力、高能粒子,一切物理学家们期待的极端条件,都能在宇宙中找到。科学家们仰望星空的时候,不仅能看到我们已经经历的历史,也能推测出我们即将去往的将来。这正是人类不断挑战极限,建造这些超级望远镜和探测器的初衷。
本书用生动通俗的语言,以讲故事的方式将全球天文学家的奋斗过程转化为人人都能亲近的科普大餐,可读性和趣味性很强,但又不失科学严谨。本书的科学顾问包括上海天文馆的林清博士、崔辰州博士、杜芝茂老师、施攀(网名水兄)老师、张瑶老师。特别说明的是,“悟空号”这一章还经过了悟空号工作原理的发明者、中国国家天文台的台长常进研究员的亲自审稿。
本书将激发读者(尤其是是青少年)对天文学的兴趣,让他们既能认识到在天文学领域国际合作的重要性,又能深刻理解如何打造中国自主创新的大科学装置工程的解决之道,埋下立志学好科学,投身科技产业振兴的梦想种子。
《地球的眼睛》讲述的25个关于地面天文台和宇宙探测器的故事,虽然远远不能覆盖人类探索宇宙的全部历程,但我可以向你保证,每一个故事,都代表着天文学一个时代的骄傲;每一个故事,都是一座值得铭记的丰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