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运熙|《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序言




《汉魏六朝诗鉴赏辞典》(新一版)

  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前后经历共八百多年。这时期的诗歌,比起先秦时期来有许多变化发展,对唐代诗歌产生重大影响,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学习和研究这段时期文学的人们,往往把汉、三国、两晋、南北朝简称为汉魏六朝。三国时曹魏文学昌盛,吴、蜀则颇冷落,因此以魏代称三国。六朝是指东吴(三国之一)、东晋、宋、齐、梁、陈六个建立于南方、以建康(今南京)为京城的朝代。从东晋到梁、陈,中国长期南北分裂,南朝的学术文化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文学也是这样,北朝很少杰出的作家。因此,人们往往以六朝即文化发达的南方来代表南北朝。隋代时间短促,文风基本上沿袭南朝,被人们作为这时期的尾声看待。

  这时期的诗歌,在体裁样式上较之先秦时代有明显的更新。《诗经》的四言体,楚辞的骚体,这时不但写的人不多,佳作也少见。而五言诗则从产生走向繁荣,风靡社会。南朝梁代钟嵘撰《诗品》,品评一百多位诗人,其对象均为五言诗。七言诗也在这时产生并取得初步发展。南朝后期,由于作家们进一步重视声韵,注意区别四声,使五七言古体诗向新的方向发展,产生了新体诗,为唐代近体诗的完成准备了条件。从汉迄清,五七言古体诗、近体诗是诗歌史上历时最长、作家作品最多、成就最突出的诗体。五七言古体诗的形成发展和近体诗的萌芽,足以见出这时期诗歌在诗史中的重要地位。

  这时期的诗歌,大致上又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两汉时代;二、曹魏、西晋时代;三、东晋、南北朝时代。下面分别对各阶段诗歌的发展、特色和主要作家作品作一点简略的介绍。


  第一阶段是两汉时代,约四百余年,其主要标志是五言诗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两汉诗歌,现存数量不多,可以分为乐府诗和文人诗两个部分。乐府诗是乐府机关配制音乐演唱的诗歌(后人也简称为乐府)。汉魏六朝时,历代乐府机关都采集诗歌演唱,数量相当多。还有不少文人,仿照乐府诗的题目、体制写诗,并不配乐,也叫乐府诗。汉代设立乐府,除令文人写诗外,还广泛采集各地歌谣,在乐府诗史上有首创意义,因此特别受到后人的重视和效法。汉代的乐府诗有郊庙歌辞、鼓吹曲辞、相和歌辞、杂曲歌辞等。其中郊庙歌辞用以祭祀天地;鼓吹曲辞用于朝廷集会和帝王贵族的仪仗队,其内容大抵反映封建帝王的意愿和宫廷情状,价值不大。(鼓吹曲辞中采用了少数生动的民歌。)相和歌辞、杂曲歌辞中则保存了不少民歌和文人学习模仿民歌的作品,最值得重视。

  西汉时武帝设立乐府机关,负责采集全国各地歌谣配乐演唱。据《汉书·艺文志》记载,西汉末年保存在中央的各地歌诗,计有一百三十八篇,可惜它们绝大部分已经亡佚了。现存汉乐府民歌约五六十首,根据现代学者的研究,从诗歌涉及的名物和五言诗艺术的成熟程度等情况判断,大多数当产生于东汉后期。这几十首诗歌,有的来自民间,所谓“汉世街陌谣讴”(《宋书·乐志》);有的则是文人(不能确知其名姓)模仿民歌之作,实际是民歌体的文人诗。后代把这几十首汉代无名氏作品,统称为“古辞”,现代一般称为汉乐府民歌。

  汉乐府古辞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两方面都富有民歌特色。在思想内容方面,它们反映的社会生活面相当广阔,尤多反映下层人民生活和情绪的作品。它们有的写人民的贫困,如《东门行》《妇病行》;有的写战争和兵役带给人民的苦难,如《战城南》《十五从军征》;有的写封建家长对家庭中弱小者的迫害,如《焦仲卿妻》《孤儿行》;有的写妇女被遗弃的痛苦,如《白头吟》《上山采蘼芜》。这些篇章从各个角度展示了封建社会中被压迫、被损害的中下层人民的辛酸血泪的图景。某些篇章歌咏男女间诚挚坚贞的爱情,如《有所思》《上邪》《公无渡河》和《焦仲卿妻》;有的则着重赞美妇女的机智和能干,如《陌上桑》《陇西行》(《陌上桑》还讽刺了荒淫无耻的官僚)。还有一部分作品,以动植物为描写对象,如《江南》《乌生》《豫章行》《艳歌何尝行》《枯鱼过河泣》等等,常常采用拟人手法,有的实是借动植物写人事,比喻人的灾祸苦难和好景不长,间接表现了被损害、被蹂躏者的思想情绪。反映人民的各种苦难,同情被迫害的弱小者,鞭挞那些迫害弱小者的当权人物,歌颂人民的美好品德,构成了汉乐府民歌的主要方面,使它们上承《诗经·国风》放出耀眼的光芒。《汉书·艺文志》说汉乐府所采集的各地歌谣,“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指出了汉乐府民歌从群众生活中来、有真情实感的特色。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