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技术会否让人类进入新一段全球化?|《大合流:信息技术和新全球化》

  《国富论》中亚当·斯密指出了分工对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性。市场交换与劳动分工互相依赖并相互促进,成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而随着分工的扩大和深化,越来越多的人被“卷入”市场竞争,竞争则推动了优胜劣汰和效率提高,从而蕴含着科技创新带来的“熊彼特式增长”和逃离马尔萨斯陷阱的可能性。

  在当今的世界,“反全球化”的声浪此起彼伏。回顾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与分工的发展历史,并探析其发展背后的本质和逻辑,对于我们揭开简单化、直觉化表象的“面纱”,理解国际贸易发展的本质、福利影响和后果,以及在经济发展政策选择中作出最优决策具有重要的意义。

  理解世界经济史:国际贸易与分工的动力机制

  来自瑞士日内瓦高级国际关系及发展学院的著名国际贸易学家理查德·鲍德温的《大合流:信息技术和新全球化》(下简称《大合流》)旨在改变读者对全球化的固有看法。从数千年来世界经济格局的变迁史出发,《大合流》为读者展现了国际贸易与分工视角下的历史兴替,揭示了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之间螺旋上升、互相促进的关系。在此基础上,鲍德温深刻地洞见了国际贸易与分工变化、发展背后的动力机制,也就是人类交往活动中三重成本约束——交通运输成本、思想交流成本和面对面交流成本的放松,以及由此带来的生产与消费活动中的“解绑”。历史长河中,西方发达国家的崛起、20世纪新兴市场国家的追赶等大国兴衰皆源于此。

  鲍德温亦将回顾的目光收至当下乃至未来,沿着“放松约束—深化解绑”的思路,解构了信息技术时代思想交流成本下降带来的“新全球化”,剖析了生产全球化相较于过往贸易实践的全新特点,以及这一浪潮如何对裹挟其中的经济体、行业、企业和个人产生影响,并重塑着当今的世界经济与政治格局。

  三重约束与两次解绑:当今世界的格局如何形成

  当今的世界经济分工格局并非一蹴而就。在19世纪初以前,人们面临的三重成本都极高,于是除了少数贵族以外,大多数人都只能被束缚于赖以生存的土地之上,形成了生产与消费的捆绑。而工业革命带来的蒸汽动力和铁路技术的创新,使得货物的交通运输成本大大降低,由此推动了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第一次解绑”:从此以后,欧洲的普通民众开始得以享用来自神秘东方的茶叶和香料。由于思想交流的成本仍然很高,贸易只在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之间进行,分工局限于发达经济体内部或之间,知识资本只在引领了工业革命的西方发达国家内积累和集中,而发展中国家则少有参与国际分工体系的机遇,从而导致经济发展水平的“大分流”。在短短的两百年间,崛起的西方发达国家取代亚洲和中东的古老文明,站上了世界经济舞台的中央。

  而1990年以来发生的信息与通信技术(ICT)革命使得全球化进入了“大合流”的新时代:信息交流成本的大幅降低,使得远程协调复杂的生产活动成为可能,为生产过程各个环节之间的解绑按下了启动键。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与随着用户数量增加而提高的边际效用相结合,为这一轮全球化惊人的快速扩散奠定了基础。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离岸生产使得一国参与国际分工不再需要全部的要素,而发展中国家凭借劳动力要素的价格优势吸引了发达工业国家的资本与技术的流入,并在生产的过程中实现资本和技术的累积与创新。由此,新全球化下的离岸生产为发展中国家赋予了新的工业竞争力。而面对面沟通的成本仍然较高,使得重大决策和技术机要难以在国际协调中进行或传递,于是跨国公司往往采取在少数地点集中生产的选址策略,将“第二次解绑”的红利集中在了少数发展中国家。

  未来技术解决第三次解绑?人类或将进入下一段“全球化”

  未来技术的变革至少包括虚拟现实解决方案和远程机器人技术。类似这样的技术发展是否可能带来第三次解绑?这是否意味着人类社会将进入下一个全球化阶段?是否由于更加精细分拆和更为广泛的外包而导致新兴工业化国家与传统发达国家之间差距的进一步缩小?这些未来重要的问题,需要我们站在历史的肩膀上眺望未来。相信读者将可以从《大合流》一书中获得更多的灵感,进行更多的思考。

  【作者系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大合流:信息技术和新全球化》
[瑞士] 理查德·鲍德温 著
李志远 刘晓捷 罗长远 译
格致出版社 2020年11月版


  《经济学人》年度最佳图书、《金融时报》年度最佳经济类图书、微软CEO萨提亚·纳德拉领衔推荐。

  全球化在19世纪初得到第一次飞跃发展,归功于蒸汽动力普及和世界格局稳定带来的商品运输成本的降低,引发了所谓的“大分流”。20世纪末,信息与通信技术的突破性发展,使跨国界信息交流的成本大大降低,全球化得到了第二次飞跃发展。将高科技和低成本劳动力相结合的新可能性激发了一些发展中国家的迅速工业化,其结果就是本书讨论的“大合流”。

下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