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狱?什么是越狱?
就是从监狱里逃出来。
监狱是干吗的?
监狱是关犯人的。
犯人是什么人?
犯人就是干了坏事、违反了法律的人,他们要被关起来,受到惩罚。
那他们关在监狱里做什么?
干活,吃饭,睡觉。
那不是跟我们一样?
但是他们没有自由。
自由?
自由。
这么说来,《三个小偷的越狱大作战》是一个关于自由的故事。一个追求自由,但求而不得的故事。
对于孩子们来说,这本书的好首先是好在它的一波三折。在这样小的篇幅里面,作者可以游刃有余地兜兜转转,一次次带给小读者悬念和惊喜,自如地在可能与不可能之间来回奔跑,一会儿柳暗花明,一会儿头破血流。我们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可以引导孩子站在小偷们的立场想一想:“这样能行吗?这下好了吧?下面还会怎么样?……”他们一开始可能会遵循传统的思维模式回答说:“人扮成斑马?怎么可能?”当他们的“不可能”遭到书中“可能”的挑战,惊喜就产生了;然后某些聪明的小人儿很快就可以学到作者的那套逻辑,猜到扮老虎这招一定是可行的,当他们的猜想得到印证,他们就获得了满足感。但是,还没等这个满足感尘埃落定,故事一个转身,又朝着另一个意想不到的方向走下去了……这种对小读者期望的牵拉,正是阅读的乐趣所在。
作者实现这些转折的法宝是什么呢?那就是孩子们特别受用的一招:荒诞。你没法儿用“合理”来要求这个故事。它用各种不合理搭建出一个让你点头称是的结论,就像现在没有人质疑卡夫卡:一个人怎么可能在一夜之间变成甲虫呢?相反,我们会顺着他的假设往下想:如果人在一夜之间变成了甲虫,那会怎么样呢?“多荒诞才是太荒诞?”这是童话创作里永远的辩论题之一,而我觉得最基本的标准就是这种荒诞是否影响到小孩对故事的认可。儿童对荒诞的接受程度往往令成人目瞪口呆,不怕他受不了,就怕你想不到。作者穗高顺也设计的荒诞情节,令孩子感到自由和快乐;而我们作为父母,也可以看到这些夸张背后的寓言。这是这个故事第二个可爱的地方。
接下来,要说这个故事的绘者西村敏雄。他说:“我创作绘本的关键词就是‘幽默’。笑可以成为生存的力量。”所以,一个可以演绎成《变形记》一般沉重深刻的故事,就变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小偷们的虎头马面配合着他们不靠谱的名字“糟糕”、“不留神”和 “糊涂虫”,极大地弱化了他们本来的罪犯身份,让我们觉得他们就是几个稀里糊涂犯了错的小孩,被妈妈禁足,还要面壁思过,所以就生出来一些奇思妙想,想要跑出去玩。结果发生意外,又被抓了回来,这下可能要关小黑屋了!游戏感令“变成动物被永久关进动物园”这样本来极其灰暗的结果,变得轻盈了起来,使这个故事更适合儿童阅读。
阅读是一辈子的事,道理也要一个一个慢慢明白,所以对于在阅读这条道路上刚刚起步的孩子们来说,一本书能教给他多少东西也许不是最重要的事。关键是读完这本书,他是否觉得阅读是如此美好,并因此愿意去读更多的书。
相信这本把关于自由的哲思包裹在曲折的情节和荒诞的笑声里的《三个小偷的越狱大作战》,可以让孩子们觉得读书是好玩有趣的事情;而如果你家刚好有个爱提问、好思辨的小哲学家,这个故事也提供了足够的空间供你们畅谈自由的相对性、罪与罚、想象力的重要、尝试的意义与风险等等。可以一起笑,一起思考,多好。
图画书作者、亲子阅读推广人 戴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