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猿性到人性》让你看透人性,却仍然热爱生活!

    问:我认为您这本书读起来非常顺。一旦从第一章读起,后续的每一章节衔接得都非常自然,而且在语言处理上,段落中几乎没有生涩难懂的概念。在我看来,这着实需要费一番力气处理的,不知道对您而言是怎样的?

    答:这本书的写作对我来说,最大的难度其实不是科普知识内容,而是语言风格问题。我在该书的导言和后记里都强调过,阅读的顺畅感、趣味性是我追求的目标。我自己非常喜欢国外很多优秀科普书的那种娓娓道来的叙事风格,就像和你聊天一样,不急不慢地就把一个科学问题说清楚了,比如阿西莫夫的作品、斯蒂芬·平克的作品,还有前几年大红大紫的尤瓦尔·赫拉利的作品等。相比之下,我们国内很多所谓的科普书,还像传统的教材一样,一个大标题,下面三个小标题,然而再第一、第二、第三,就像招标书、项目申请书一样,这种看起来特别没意思,而且我认为哪怕是教材都不应该这么写。在我看来,科普读物应该有的语境是:哪怕你把所有的标题都撤掉,也可以靠语言逻辑串联上下文。把所有标题都删掉后,读起来也没有什么突兀的地方。

    问:您在写完每一章节后,是否会让同行之外的人试读,或者向他们试讲,以观察效果?

    答:我倒是没有专门找同行试读过,但在写作的时候,我给自己的要求就是,将书中的每一节单独拿出来,都可直接作为一期知识播客节目的文案。要做到这一点,我其实费了不少功夫。另外,我希望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同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说话风格一样,尽可能地轻松一点,再稍微带上点吐槽和调侃。写到某些内容的时候,我会稍微煽情一下,但尽量克制。我特别喜欢道格拉斯·亚当斯的《银河系搭车客指南》那套小说,还有约翰·斯卡尔齐和罗伯特·索耶的作品,这两位科幻小说作家很擅长在自己的作品里抖包袱,但同时又会营造温情的画风,而且索耶的叙述总是那么清楚,你永远都能明白他想要讲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我希望自己今后科普作品的风格能像索耶的小说那样。

    问:《从猿性到人性》中出现的概念、研究及讨论,其可靠性从何而来呢?

    答:对于没有接触过这门学科的人来说,看到书中的内容可能会觉得非常新鲜,但书中出现的大部分结论其实都是“老生常谈”,基本都是进化心理学研究领域中已经不大有太多争议的内容。科普书就是要说公论,要把重点放在已经得到学术共同体认可的内容。另外,书中也确实有一些前沿性的内容,这些我会在书中专门强调一下,比如对于人类语言起源的解释,人类第一次走出非洲的时间,以及其他古人类灭绝的因素等。

    科学发展就是一个不断纠错、不断推翻错误结论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科学永远是不可靠的。任何一本科普书,在出版几十年之后,书中或多或少都会有观点被推翻。所以,虽然科普书应保证科学性,但这个科学性指的是,它要符合我们目前已掌握的科学结论,要基于已有的实验证据,而且是相对没有太大争议的那些实验证据。这些证据、结论有可能在未来被推翻,但是没关系,至少目前它们是学术界认可的、学术杂志上公开发表的。至于《从猿性到人性》一书中的具体结论是从哪来的,我在书中都写得很清楚,包括新的实验证据、新的观点也都有参考文献可查。

第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