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文艺继《走出唯一真理观》《说理》之后,再出陈嘉映“硬作”
★中文说理文章典范之作。
★“真理”不是某种东西的名称,我们最好把它理解为成就动词,真理是此际的最高成就,不是一旦发现就永恒不变的东西。
★哲学是一场生生不息的对话。

《价值的理由》 陈嘉映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哲学何为 文/陈嘉映
01 我多年以来只会做一件事:读哲学,教哲学;最常被问到的问题是:哲学是什么?
这个问题还真不好回答。
哲学这个词像“文化”一样,到处用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哲学,这种箴言人人都懂,人人都可以起而去做;罗素和怀特海合著的《数学原理》也是哲学,那本书里满纸是没几个人读得懂的公式和推导,跟我们的行为做事也没什么关系。
随便打开一本哲学导论,你立刻看到十几种关于哲学的定义,从“揭示世界的本质”和“探究最普遍的真理”,到“反思自己生活的意义”。每个人还可以自己另外总结出几种来。
我相信,哲学的确没有唯一正确的界说。
虽然如此,本文还是想试试回答“哲学是什么”这个问题,当然,只是聊备一说,读者若能由此得到些许启发就好。先哲告诉我们,哲学旨在探究事物的所以然。你知道很多历史掌故,知道每个月物价的变化,但你不一定知道历史兴亡的缘故,不一定知道物价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知识多的人博闻强识,但只有懂得道理,知其所以然,才算得上真知。当然,知其然是知其所以然的基础,要懂得事物的道理,先要知道事物实际上是什么样子。大哲学家净是些博学君子。先哲有时也强调得鱼忘筌,甚至声称“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不过,这并不当真是说无须了解世界就能明理,只是在强调哲学旨在明理不在博学。
天下的事情,有些是有缘故的,有些只是偶然发生。你开车追尾撞了别人的车,这多半只是个偶然事故,追尾当然是你的责任,该道歉道歉,该赔偿赔偿;但若交警问你:“你为什么撞人家的车?”你张口结舌无言以对。考试做错了一道简单的算术题,忘记钥匙放在哪儿了,一时失言冒犯了另一位客人,这些事情只是偶然如此,没有什么深层原因。当然,你也可能是有意撞人家的车,或有意说冒犯人的话,这些事故背后就有可以探究的缘由。
历史上发生的事情林林总总,历史学家爬梳历史事实,略过那些无关紧要之事,发现那些意义重大的事情,勾勒出历史发展的前因后果。
我们会想,探究物价变化的原因是经济学家的工作,探究行星如此这般运行的原因是天文学家的任务,都跟哲学没什么关系。不过,这是今人的想法,从前,人们并不严格区分一门一门学科,凡探究重大事物背后道理的工作,笼统视作哲学。
这倒不是古人分不清何为经济,何为天文,而是因为天下的事物尽管五花八门,但它们背后可能有着同样的道理。重物抛到天上会落下来,火星环绕太阳转圈,每天有潮涨潮落,这些事情看似毫不相干,但在牛顿力学里,它们都由同一个万有引力理论得到说明。据此想来,只要我们向更深的道理追问,各种事物的所以然就会连成一片。
说到底,哲学的最终目的并非探究此一事的所以然彼一事的所以然,而是要通过探究这些具体的所以然,最终达乎世界的深层原理。
亚里士多德把古希腊的四元素说加以发展,土向下运动,火向上运动,水和气在土、火之间运动,这四种元素的本性说明了世上万物的运动。四元素理论不只是物理学理论,希波克拉底把四元素说改装成四种体液的学说,用来解释人的生理、心理、病理。古人相信,人理和物理是相通的。
按照苏格拉底的想法,一切明理,归根到底旨在“认识你自己”。直到哥白尼,自然的道理仍和人世的道理掺在一起,他论证日心说,所列的一条理由是:低卑者环绕尊贵者转动才合道理。统摄万事万物的道理是最高的原理,研究这些最高原理的学问,叫作形而上学。在形而上学里,万理归一。亚里士多德哲学是个无所不包的大体系,他的《形而上学》研究世界的根本原理,《物理学》研究自然界的根本原理,《伦理学》和《政治学》研究人和社会的根本原理。亚里士多德的大体系,虽有沉浮,但在此后的一千多年,大致作为标准的真理体系被接受下来。
02 当然,像亚里士多德体系这种无所不包的大体系不可能没有瑕疵,后世学者不断在这里那里发现漏洞与错误,不过,直到伽利略才从根本上质疑这个体系。笛卡尔、牛顿等人群起响应。经过这批新哲人的努力,诞生了近代科学。
近代科学诞生的故事一言难尽。这里要说的是,新哲人对所以然的理解,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我们本来在多种多样的意义上问一件事情的所以然。我们问钟表的指针为什么转动,得打开表盖,查看里面的齿轮发条,这里问的是钟表的机制;我们问武松为什么杀死潘金莲,问的是他的动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