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茑屋上海首店卖掉近40万元“天价”书,网红书店在上海不只是文化事件

    无论是图书、咖啡或文创售卖,在固定空间中都有经营的上限。在业内人士看来,未来新型书店的核心竞争力或许在于空间运营能力的输出。眼下,上海本土书店品牌正在逐渐展现这种能力。

    以世纪朵云为例,据统计,其旗下书店营业额的20%来自图书销售,20%来自文创销售,其余60%来自餐饮服务、空间服务、运营输出和品牌输出,且图书、文创、餐饮之外的收入比例越来越高。走出上海,“朵云书院”品牌将落地浙江台州黄岩,成都、厦门等地也有引进品牌或运营的合作意向。“合作方看中书店的资源对接与运营能力,书店会更用心地运营好店内空间与活动。市民、读者和书店所在的商业设施都能从中获益,书店也能通过运营和品牌输出找到安身立命的商业基础。”凌云说。

    “实体书店要不断试验阅读场景和生活场景的深度融合,尝试商业项目和公益文化有机碰撞。”另一上海本土书店品牌大隐书局创始人刘军这样表示。四年间创立“大隐书局”和“海派书房”两个品牌的大隐书局,目前已有13家门店,还承担了3家图书馆的日常运营。在大隐书局的版图中,有第一家开进售楼处的书店、第一家开进剧场的书店、第一家开进医院的书店、第一家开进郊野公园的书店,实体书店与生活场景结合的可能性不断拓展。

    茑屋“冰山”之下的经验

    23岁的陈紫从波士顿大学艺术史专业硕士毕业,入职上海茑屋书店担任艺廊部分的提案师。“平衡感。”对于自己就职的这家茑屋书店,陈紫说,最吸引她的是书店上下两层形成了传统与现代融合的范例,就像上海这座城市给人的感觉一样。

    “仪式感、人文感。”上海茑屋书店开业首日,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不同年龄段的读者。踏进书店前,他们大多没有强烈的购书目的性,但对书店营造的氛围与服务感到认同——“不是为了买东西而来,但离开的时候应该不会空着手,至少喝过一杯咖啡”。茑屋书店小程序还会向预约成功的用户账户发送一张咖啡优惠券,小动作里藏着机心。

    城市中,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越来越强烈,新型书店与其周边产业营造的环境正是美好生活的载体之一。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目前,茑屋书店输入国内的是其“冰山”之上的显性部分,即生活提案、生活场景,值得研究的“生意经”还有“冰山”之下的更庞大部分——如何利用用户数据提供更精准的消费服务。CCC的会员系统在日本拥有超过6000万用户,占日本人口一半以上,合作商户遍及衣食住行等领域。用户的使用行为勾勒出一个个具体画像,以这些大数据作为生活方式提案的支撑,经由散布在书店、图书馆、商业设施与家电店中的提案师,完成切中消费者心意的提案最后一步。

    “书店,没有商业不能活,没有文化不想活”,曾被国内书店行业视为标杆之一的诚品书店提出过这样的口号。“经济发展带来生活方式变化,茑屋、诚品这样的书店品牌出现不是偶然的。当我们的城市发展到新的阶段,对书店行业提出了新的需求,需要观念上更进一步的开放。”凌云说,几年前,实体书店经营咖啡、简餐还被认为是“不务正业”,如今,人们已经十分习惯咖啡和书一样嵌入商业空间;若干年后,人们或许会更习惯书店出现更多生活色彩更浓厚的用品和场景。

    “未来理想的书店模式,应该形成线上线下双轨运营。在线下,形成以文化为核心的有灵魂、有逻辑的多业态组合,在线上,集聚一定规模用户,增强连结、分析用户的能力。对出版业而言,书店获取的用户数据亦是很有价值的参考。”在凌云看来,眼下上海和国内的新型书店对选书、选址已有一定心得,但在用户数据采集、分析方面尚显不足,“如何以数字化进一步赋能书店运营、为市民精神生活增色,是茑屋入局带给中国同行的启发。”

第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