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审判》前言

    经过五年的艰辛努力,现在完成的这部著作,给读者提供了什么?

    第一,全面叙述国民政府审判日本战犯的过程。从联合国战争罪行审查委员会的发起,到中国的参与,法规法律的制定,战争罪行和战犯的认定,都反映了中国与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的配合与合作。本书全方位记录中国法律工作者迅速与国际接轨,实施对几千名日本战犯的甄别、逮捕、调查,以及十个军事法庭审判的全过程。从这些具体的情节中,读者能感受审判日本战犯经历的曲折过程,获得的成绩,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虽然有诸多的不尽人意,但是它体现了中国人民对日本侵略战争罪行的声讨和清算,伸张了正义,惩罚了邪恶。在这些方面,本书都做了开创性的研究,让读者对这段重要的历史过程,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第二,保留对日审判的原始面貌。过去我们对这段历史了解甚少,因此在研究、写作过程中我尽可能保存原始文献。我查阅了大量的历史档案,从这些起诉书、判决书、审判记录、会议记录、来往公文中,看到了审判过程的复杂性。更重要的是,每个判决书中都有受害的中国人的名字,这是最直接的历史记录。例如上海日本宪兵队军曹仓拜伯次迫害爱国学者苏甲荣案,苏甲荣是五四青年,爱国的地理学家,在抗战期间曾编绘具有抗日思想的《日本帝国侵华图》,在书店发行。1944年7月,日军宪兵仓拜伯次将苏甲荣逮捕。在宪兵队拷打、灌水,导致苏甲荣肺部受伤,释放后不治身亡。判决书把这个过程记录得很清楚。如果我泛泛叙述,并不能准确地反映历史原貌。所以我尽可能保留历史文献,大量引用了审判的原文。我觉得这些文献既反映了审判的过程,也反映了审判定罪的法律依据,这些文书的起草和定论,都体现出审判工作者付出的努力心血。另外,我是研究历史的,不是研究法律的。在叙述审判过程时,各个法庭在依法定罪方面,引用的法条,量刑的理由,都各有特色。我想,这些档案都是很宝贵的资料,而且都是首次公布。保存原貌,一方面给后面的研究者提供第一手资料,另一方面也可以供法学专业和其他专业的研究者共享,为今后的深入研究创造条件。

    第三,我写这本书,不是为了激发历史仇恨,而是为了实现人类保卫和平的共同愿望。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在欢迎宴会上,周恩来总理语重心长地指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是中日关系的原则。我们不会忘记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对中国人民犯下的罪恶。牢记历史的目的是为了不让它重演。中国审判作为东京审判的一部分,惩罚了日本战犯,确认了战后亚洲和国际和平的新秩序。这个格局至今仍然是维护亚洲和世界和平的基石。如果有人问我:写这本书有什么用?我的回答是:它是块石头,为中日友好和平奠基。如果有人敢翻历史的案,不承认日本军国主义的罪行,它就砸向那些右翼势力,让他们在历史的证据面前闭嘴。我在东京靖国神社里,看到广州法庭判处死刑的日本战犯崛本武男被押上刑场的照片和绝命书陈列在那里,还有人为他招魂。这本书就是与日本右翼势力针锋相对,看看中国人是怎么审判他们的战争罪行的。牢记历史,保卫和平,绝不是一句空话,是要付出艰辛努力的。

    著者:刘统

    出版社:上海人民

    出版日期:2021-01

    ISBN:9787208164628

第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