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需要理由?|《为什么?社会生活中的理由》

    不仅如此,故事还精简了原因—结果的关联。典型的故事只有少数几个行动者,这些行动者的秉性与行动导致了有限时空中的一切。行动者有时包括超自然的存在物和神秘力量—例如,在巫术中被用作对不幸的解释—但行动者的秉性与行动解释了既定事实。从而,故事不可避免地弱化或忽视了差错、意外后果、间接效应、增量效应、协同效应、反馈效应和环境效应在因果链中的作用。(Tilly 1995, 1996)它们符合讲故事的主导方式。事实上,早期对“9·11”袭击给出的大多数理由都采取了故事的形式。

    与故事不同,准则不需要承担太多解释职能,只要它们遵循现行的规则。(当我在美国海军服役时,我是一个听令于规则的主计长,经验丰富的三级军士长爱德华·麦克格罗蒂[EdwardMcGroarty]是带我的师傅,他曾开玩笑说:“这没有理由:就这么规定的!”)宗教条规、法律条文以及高规格的荣誉评定充斥了理由,但这些理由描述的是发生的事情如何遵从于现有的准则,而非究竟是何原因导致了相应的后果。法官、牧师与评奖委员会这种第三方,尤其注重依据准则来给出理由。



《功与过:社会生活中的赏罚》
[美]查尔斯·蒂利(Charles Tilly) 著
李钧鹏 译
上海文艺出版社·上海文化
2020年8月
定价:50.00元

一本不一样的社科书!
人们如何评功论过?
顶尖社会学者对日常生活的有力透视
“21世纪社会学之父”查尔斯·蒂利写就的优秀通俗读物


    内容简介

    世界著名社会科学家查尔斯·蒂利在他那本令人大开眼界的书《为什么?》中,揭露了一些关于人们寻找借口和给出理由的惊人真相。如今,他带着对人类关系之复杂性的更为深入的探索回来了,这一次他所检视的是,当我们评功论过时究竟发生了什么。

    人人都评功论过,但其背后隐藏的动机却鲜为人知。蒂利带着他惯有的机锋和令人惊叹的洞察力,对人们互相之间,以及面向自我的责怪和夸扬的方式投去了兴味盎然和发人深省的一瞥。他在本书中收集的故事,有些很是日常,有些不太常见;有些是个人的经历,有些是别有深意的幽默故事——有奥斯卡得主热情过火的演讲,有在国会小组前的证词,有情侣间的恶言相向,还有职位晋升和诺贝尔奖颁奖中的各种争议。借取自文学、历史、流行文化中的例子,蒂利主张人们不仅寻求对功与过,还寻求对正义的理解。罚当其罪,论功行赏,罪有应得。《功与过》构思精巧,行文精湛,是一本革新我们对我们所施予的功过的理解的好书。

    图书目录

    序
    第一章 功劳、罪过与社会生活
    第二章 正义
    第三章 功劳
    第四章 罪过
    第五章 胜利、失败与罪过的记忆
    参考文献
    译后记
    出版后记 

第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