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骥博士的《近代上海的海派文化》一书即将出版,我甚觉欣慰。他最先跟随我攻读中国古代史先秦史方向的硕士学位,很好地完成了关于中国古史的论文《周代瞽史制度研究》,为三代制度研究增添了新的成果。这次出版的论海派文化问题的博士论文是他在中国近现代史博士点思想、文化与学术的近代转型方向上继续随我攻读博士学位的成果。此时他在上海大学博物馆(筹)任职,是馆内的主要业务骨干。而上海大学博物馆也已逐渐将馆藏主题明确为展示海派文化的面貌及发展历程。因此这篇论文的选题是将学科的要求与作者正在从事的博物馆筹建规划工作需要相结合的一个考虑。应该说,将海派文化研究选定为博士论文主题是有很大挑战性的。这主要是因为虽然学术界,尤其是上海学术界,对于海派文化已经做出相当多的研究,但在理论上对于海派文化还始终没有得出清晰、准确和完整的定义,由此使得在海派文化研究中长期存在许多众说纷纭、悬而未决的问题。要真正厘清所有这些问题,做到准确地展示出海派文化的真实面貌和历史意义,的确是有很大难度的。
对此我也曾有过一些顾虑,但作为导师和学校博物馆(筹)当时的馆长,我还是赞成和支持了这个选题,因为它有意义。而郭骥博士则勇于迎难而上,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对有关问题进行细致的辨证和考订,表现出严谨的文献学研究方法基础;同时结合西方大众文化研究的理论,以观察中国近代社会转型问题的视角梳理海派文化的发展脉络,并将海派文化置于中国大众文化,乃至全球大众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考察,在十分开阔的历史视野下,较好地解释了海派文化研究中曾有的众多难题,实现了海派文化研究中的一些突破并有建树,应该说是完成了一项对海派文化研究有贡献的成果。
近代是中国政治体制、社会面貌和思想文化发生重大转型的历史时期。这一转型的力度,可能超过以往历史上的任何一个时期。而面对西方文化作为一种强势外来文化介入的事实,中国思想界和文化、学术界都在认真思考在中国以开放的姿态吸收外来文化积极因素的同时,如何在保存和发展本土文化优秀价值与传统的基础上实现文化现代化的问题。本书将海派文化置于全球化的视野中,将其定义为近代中国都市大众文化的一种具有代表性的类型,就是在海派文化这一个案中来回答这一问题的尝试,应该会在中国近现代文化研究的层面上得到上海史、文化史等相关研究领域学者们的重视与肯定。八年前当作者在为此文选题时,海派文化还不是一个热门的话题;如今论文即将付梓,海派文化与江南文化、红色文化已成一时之“显学”。相信本书对于海派文化的进一步研究,乃至对于推动当代和未来社会大众文化的更好发展,都会有一定借鉴意义。希望郭骥博士能再接再厉,在海派文化研究中做出新的成果,将海派文化在内的中国近现代文化研究推向新的高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