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天下”国家到民族国家》自序

    出于以上考虑,本书首先在第一、第二章中利用先秦时期的资料和实践,解读中国民族思想和国家思想的来源、特征和意义。从第三章起,按照时代对各个中国王朝的多民族统一国家思想和实践进行分析;而分析的程式,是按照从制度到思想、再从思想到文化的步骤:首先研究王朝的政治制度和民族政策,判断其是否是一个多民族统一国家或以组织多民族统一国家为目标;然后通过具体研究其组织多民族统一国家的政策决定过程和政治行动过程,观察其处理国家与民族之间关系的方式,并从中解析出其关于民族和国家的思想;最后,针对上述有关多民族统一国家的思想和实践,分析其对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形成和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尤其是对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所做出的贡献,进而从传统文明形成和发展的角度寻找和发现支持这种思想的原因。第八、第九、第十章,从中国国内社会变动和围绕中国的国际局势变动两个方面,分别通过再现晚清体制政策、辛亥革命及中华民国成立、中国共产党的发展这三个历史过程中的各种历史事件,梳理其中各种具象的和抽象的关联,从民族与国家关系之思想的角度探讨中国为什么会走上建设近代国家之路,之后又发生过什么演变及其原因,尤其注意到在这些过程中如何处理多民族统一国家传统的问题。毫不讳言,笔者认为:中国传统的多民族统一国家思想与来自西方的近代民族国家思想之间存在一个巨大的鸿沟,西方的近代民族国家思想的导入给近代中国带来了许多棘手的、至今无法彻底解决的问题。而中国至今仍然无法彻底解决民族与国家之间的关系问题,也与它无法彻底放弃文化传统,包括多民族统一国家的传统思想有关。为了进一步探讨这一问题,本书较旧版在该部分做了较大的调整,增添了新的章节。

    拙著旧版出版以后,很多大学的人类学、社会学和历史学课程将拙著列入教材或必读文献,也出现了盗印和私自收入资料库传送至互联网的现象,而许多好友、同学又多次向我表达希望再版的愿望。其实我也早有此意,因为旧版中有许多当初未及整理而出现的语言混乱及叙述不清的地方。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再版一直未能如愿,其中最大的原因莫过于笔者的忙碌和懒惰。因为拙著希望给读者展示的是上下跨越数千年的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历史和思想的全息图景,不仅时时处处都要考虑与深邃的中国思想文化之间的多重关系,还要准确把握历史进程的大方向,同时还要深入分析并揭示各种历史事项的意义所在,即使如今再次校对增补,也是一个需要花费时日和心血的大工程。事实上,此次增补从开始到完成,也花费了一年以上的时间。虽然整体结构上变动不是很大,但是在思路上做了许多新的调整,章节上做了部分增减,文字上也做了大量的修改。

    在这里,笔者要首先感谢好友—台湾政治大学周惠民教授的支持,如果没有他的大力推荐,恐怕笔者不会产生修订旧版的气力和信心。同时还要衷心感谢政大出版社能够慷慨答允出版拙著,特别感谢总编辑刘维开教授和林淑祯编辑,如果没有他们的友情和支持,拙著无法以这种形式与如此速度问世。近年由于工作关系,笔者与台湾学界有了更多的交流。台湾学者的诚实、诚恳、热心和对待学术的认真态度,给笔者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拙著中的很多思想就是来自于他们的启示。由于篇幅关系,笔者无法一一致谢,但在心中深深感谢着这些多年来一直支持和激励我的台湾学术界的好友和挚友们。笔者还要感谢神户大学研究生院的同学们,尤其是李丰博士和程书嘉同学,在自己也很忙碌的情况下认真地帮助笔者校对了全文。在本书即将出版之际,笔者不由得想起一位与拙著有缘但已经去世的大家—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当初他在看到拙著书稿之后,立即告诉笔者他愿意推荐给中华书局出版,只可惜笔者当时已与其他出版社签订了出版合约。如果不出所料,白寿彝先生之所以能够看出拙著尚有一定学术价值,应该和他出身于穆斯林家庭有关,因此先生看出了拙著对多民族国家形式的推崇和对中国的多民族统一国家思想的评价。但愿此次拙著的出版不辜负先生的期望,能够对诠释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思想的系谱做出一些学术上的铺垫。

    最后谨以此书献于我亲爱的母亲与两位一直守护在母亲身边的弟弟。四十余年献身于教育事业的母亲,多年来一直在远方默默地守望着笔者在学问中耕耘,此次拙著的出版也与她的支持无法分开。祝愿母亲永远安康,让儿子能够一直有继续问学的精神力量。我深爱的两位弟弟多少年来不弃不离,送走父亲,照看母亲,还要不时照拂这个远方的不尽孝悌之责的兄长,而我却只能借此机会表达我的深谢和歉意。

第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