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学者学习如何读书

  钱穆:读书有四法,足矣
  关键词:以通驭专 读人 时代精神 目录


  大学问家钱穆认为,读书不能单单就书本身下功夫,还要研究通人之学,研究书的作者、把握书中精神、读通目录,只有这样,才算是读通了一本书。

  读书要讲求方法,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第一,以通驭专。专心做学问,先要做到“通”,不能偏于一端,因为学问不是孤立的,所以要以通驭专。现在人太注意专门学问,要做专家。事实上,通人之学尤其重要。做通人的读书方法,要读全书,不可割裂破碎,只注意一个方面;要能欣赏领会,与作者精神互起共鸣;要读各方面高标准的书,不要随便乱读。至于读书的方式,或采直创式,不必管校勘、训诂等枝节问题;或采跳跃式,不懂无趣的地方,尽可跳过,不要因为不懂而废读;或采闲逛式如逛街游山,随兴之所至,久了自然可尽曲奥。读一本书,先要信任它,不要预存怀疑。若有问题,读久了自然可发现,加以比较研究。若上来就存怀疑态度,便不能学。

  第二,读书先读人。读书时不能单单就书本身下功夫,还要研究书的作者。以读《论语》为例,首先读《论语》先把握孔子的人格真相,使其形象在脑子里清晰起来,然后研究其学说大体思想,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所以读书不但要识书中之言,更要能识书中之人。其次要把握孔子所处时代背景,研究其政治、社会现状,研究其学说产生根源,这都是把握其思想的关键。第三要注意研究历来学者对于孔子学说的态度和意见,这对于自己的研究有很大帮助。第四是要认识到孔子学说思想已时代久远,现在时过境迁,很多东西已不适用,所以不可盲目崇拜。所以说,读一部书除关注书中内容外,还要能把握作者本人和他的思想、时代背景,以及别人对他的研究,这都是理解书中内容主旨的关键。

  第三,贵在把握书中精神。书读懂了还不够,那只是懂得书中内容,还要领会书中精神,也就是一部书所反映的时代精神,如果读书能领会到书中所反映的时代精神,那就算是领会到了读书的精髓了。

  第四,要通目录。目录是读书治学的重要门径,古人读书非常重视目录,这样可从中找到学术发展的脉络,比较各家学术不同。以研究中国史学史为例,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是从《汉书·艺文志》讲起,从刘向、刘歆的《七略》一路下来,这样就能从大处着眼,把握学术整体的脉络。目录后面也有种精神,读书的人应该好好把握。

  贾平凹:为何要站着读书而非跪倒来读?
  关键词:读书 精读


  读书不能狭窄,凡能找到的书,都要读读。在这个基础上还要精读,第一遍享受,第二遍吟味。第三遍要深究。爱上一本书,就多找这位作家其他作品,了解他风格的形成,更要将他拉到你的脚下来读。

  既有条件,读书万万不能狭窄。文学书要读,政治书要读,哲学、历史、美学、天文、地理、医药、建筑、美术……凡能找到的书,都要读读。若读书面窄,借鉴就不多,思路就不广,触一而不能通三。

  但是,切切又不要忘了精读,真正的本事掌握,全在于精读。你若喜欢上一本书了,不妨多读:第一遍可囫囵吞枣读,这叫享受;第二遍就静心坐下来读,这叫吟味;第三遍便要一句一句想着读,这叫深究。三遍读过,放上几天,再去读读,常又会有再新再悟的地方。

  你真真正正爱上这本书了,就在一个时期多找些这位作家的书来读,读他的长篇,读他的中篇,读他的短篇,或者散文,或者诗歌,或者理论,再读外人对他的评论,所写的传记,也可再读读和他同期作家的一些作品。这样,你知道他的文了,更知道他的人了,明白当时是什么社会,如何的文坛,他的经历、性格、人品、爱好等等是怎样促使他的风格的形成。大凡世上,一个作家都有自己一套写法,都是有迹而可觅的,当然有的天分太高了,便不是一时一阵便可理得清。我读中国的庄子、太白、东坡诗文,读外国的泰戈尔、川端康成、海明威之文,便至今于起灭转接之间不可测识。说来,还是我读书太少,悟觉浅薄啊!

  如此这番读过,你就不要理他了,将他丢开,重新进攻另一个大家。文学是在突破中前进,你要时时注意,前人走到了什么地方,同辈人走到了什么地方。任何一个大家,你只能继承,不能重复,你要读他的作品时,就将他拉到你的脚下来读。这不是狂妄,这正是知其长,知其短,师精神而弃皮毛啊。虚无主义可笑,但全然跪倒来读,他可以使你得益,也可能使你受损,永远在他的屁股后了。这你要好好记住。

下一页 第一页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