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夏洛的网》前言

    有一本书,叫《夏洛的网》,是美国人E·B·怀特写的,在中国知道的人不算太多,喜欢的人却不少。

    我第一次读到这本书是在一九七九年初夏的时候。那一年,我上初三,被升学考试压得昏头涨脑,有一天偶然到久违了的市图书馆去逛逛,发现那里竟然腾出一层楼面,新辟为“少年图书馆”,专为初中以下的读者服务。我头一热,就当场办了一张证进去了。这多少有点奇怪,因为我不太记得自己有什么少年儿童时期,从小学四年级开始,手头便拥有市图书馆的正式借书证,而且几乎从来不看”成人读物“以外的东西。根本就不屑看。偏偏在我行将告别少年的时候,会跑到一个姗姗来迟的”少年图书馆“,这实在要算是一种罕见的缘分,仿佛冥冥之中有一种指引,让我在”少年“的最后两个月里,终于读到了少年应该读的,并且可以读一辈子的东西。

    印象当中,在”少年图书馆“里,大概前后就只借过这一本书。两个月以后我就读高中了,基本上和图书馆就断绝了来往。不过,套用一种我们比较习惯的说法,一本书可以顶一万本书。在我以后的有生之年里,大概过两三年我就要把这本书找来看一遍,好像病人要定期吃药那样。有时候,生活中遇到一些额外不顺心的东西,像失恋啦,或是出国被人挤掉啦,那么就还会额外不定期地服用。服用之后便觉天高日丽,神完气足,心清肺明,好似用光了的蓄电池充足了电,又可以投入到人世间没完没了的损耗中去。

    这实在是一本宝书。我觉得在一个理想的世界里,应该只有两种人存在:一种是读过《夏洛的网))的人;另一种是将要读《夏洛的网))的人。有时候,半夜里醒过来,摸摸胸口还在跳,就会很高兴,因为活着就意味着还能再把(《夏洛的网》读一遍,而读《夏洛的网》就意味着还活着。

    一天大清早,小姑娘弗恩看到他爸爸阿拉布尔手里拿着把斧头匆匆往外赶去,便问她妈妈这是怎么一回事。阿拉布尔太太告诉她,昨晚家里的老母猪生了一窝小猪,其中有一只必须被”杀掉“。小姑娘一听就急了,赶紧冲出去抢她爸爸的斧头。阿拉布尔先生告诉她,那只小猪先天不足,又瘦又小,恐怕是很难养大。这时,小姑娘说了一句非常精彩的话:”我也又瘦又小,难道也应该被杀掉?“

    阿拉布尔先生让步了,弗恩独力喂养这只小猪,并为它取名威尔伯。可是弗恩还不算是这本书的主角。养到五个星期的时候,威尔伯已经太大,弗恩也养不了它了,于是听从阿拉布尔先生的劝告,六个美元把威尔伯卖到了附近农场的她舅舅朱克曼家的谷仓里,这样她还可以经常去看望它。

    在朱克曼舅舅的谷仓里,威尔伯一天到晚吃吃喝喝,晒晒太阳,感到很满足。就当它开始变得膘肥体壮的时候,旁边的鹅、羊、马、牛以过来人的身份发出了盛世危言。它们明确地指出,威尔伯的未来就是圣诞节的火腿。威尔伯吓坏了,在大家的怂恿下,它盲目地进行了一次逃亡,结果当然是失败。它又被关回了谷仓,当夜晚来临的时候,威尔伯躺在烂泥里,闻着它熟悉而又喜爱的臭哄哄的味道,想着过去的幸福生活,想着迫在眉睫的悲惨结局,忍不住悲从中来,哭成了个泪人儿。“我不想死啊,我不想死啊!”可是又有谁能救得了它呢?猪的命运难道不就是那样吗? 

    就在恨意绵绵而又万念俱灰的一刹那,从谷仓的黑暗中传来了一个清朗的声音:“你不会死的。” 

    我真的记不得我看了多少遍《夏洛的网》了,我熟知那里的每一个细节。可是,每次当我再听到这个黑暗中的坚定的声音的时候,还是忍不住头皮发麻,热泪盈眶。这是(发生在谷仓里的)伟大的一瞬间,就像上帝在说:“要有光。” 

    这也正是怀特的生活的风格。他迷恋简单素朴的农村生活。他的一生,有很大一部分光阴是在乡间度过。怀特是养猪的好手,《夏洛的网》写的很大一部分就是他自己的生活,夏洛是真有其蛛,整个故事的源起也就在怀特拎着一桶猪食走向威尔伯的路上。在一篇谈自己创作的文章里,怀特写道:“对一个喜爱动物的人来说,农场也是一个恼人的地方,因为绝大多数的牲畜的恩养者,同时也就是它们的谋杀者。牲口们平静地生活,却可怕地暴然死去,命运的不祥之音始终在它们耳际回荡。我养了一些猪,春天下的崽,我喂了它们一个夏天,一个秋天。这种情形令我苦恼。我和我的猪一天天地熟识,它们也一样。”最后,在《夏洛的网))里,怀特下决心要拯救一头小猪的性命。

下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