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特根斯坦文简传

早年生活
    维特根斯坦是20世纪数一数二的大哲学家。像大多数哲学家一样,他一生并没有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不过,他的生活仍可以写成一部有声有色的传奇,就像罗素曾经说过的那样,维特根斯坦可谓"天才人物的最完满的范例:激情、深刻、强烈、强势"。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1889年4月26日生于维也纳。从血统说,他多一半是犹太人,但母亲是天主教徒,他本人也受洗为天主教徒。他出身豪门,父亲卡尔·维特根斯坦通过个人奋斗,成为奥地利钢铁工业的大亨。少年维特根斯坦在家里接受教育。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维也纳群星灿烂,涌现出多位著名的作家、艺术家、音乐家、建筑师、科学家。维特根斯坦的家庭以及他本人和其中许多人来往密切。勃拉姆斯是他家的常客。他哥哥保罗就是一位闻名国际的钢琴演奏家。音乐充满了这个家庭,也是维特根斯坦本人的终身爱好,他曾说:"我在我的书里没办法说出音乐在我的一生中都意味着什么,关于这一切一个字都说不出。那我怎能指望被人理解呢?" 
    不过,维特根斯坦的父亲极为严厉,家里的气氛并不轻松。维特根斯坦是家里最小的孩子,有三个姐姐四个哥哥,这四个哥哥中,有三个在年轻时自杀,与父亲的严厉当不无关系。路德维希也不止一次有过自杀的念头。 
    维特根斯坦从小爱好机械和技术,十岁时就制造出一台能够实用的简单缝纫机。他的最初志向是成为一名工程师。他的兴趣渐渐集中在喷气发动机方面,于是他在1908年秋天来到曼彻斯特大学学习航空工程。他对螺旋桨的一些想法和设计多年后获得了实际应用。由于设计工作的实际需要,维特根斯坦努力研究数学,在此期间他读到了罗素的《数学原理》,并由此了解到了弗雷格的工作。数学的逻辑基础引起了维特根斯坦的巨大兴趣,他极为推崇数理逻辑的成就,把从传统逻辑到数理逻辑的发展比作从星相学到天文学的转变。他决意放弃航空工程,转而从事哲学。他来到耶拿,向弗雷格请教,并听从弗雷格的建议,于1911年转到剑桥,问学于罗素门下。 
    据罗素讲,维特根斯坦有一天跑到他那里,问"你看我是不是一个十足的白痴?"罗素不知他为什么这样问,维特根斯坦说:"如果我是,我就去当个飞艇驾驶员,但如果我不是,我将成为一个哲学家。"罗素于是要他写点成文的东西,只要写他自己感兴趣的题目就行。不久以后,维特根斯坦不久拿来了一篇手稿,罗素读后觉得非常好,觉得这个年轻人也许能"做出大事"。罗素的鼓励对维特根斯坦走上哲学道路起到关键影响。 
    关于这一时期的维特根斯坦,罗素还讲述了另外一些引人入胜的轶事。维特根斯坦经常深感郁闷,到罗素那里,几个小时一言不发只是踱来踱去,已经名满天下的罗素就这么陪着他。有一次罗素问他:"你到底在思考什么--逻辑,还是自己的罪孽?"维特根斯坦回答:"Both。"这是个经典的故事。虽然我不鼓励读者从奇闻轶事来理解哲学,但我还是忍不住要说,哲学差不多就是把我们最隐晦的灵魂和最明晰的逻辑连在一起的努力。唯对其一感兴趣的是虔诚的教徒或逻辑教师,但不是哲学家。 
    罗素本人这时正处在他事业的巅峰。前几年他提出了特称描述语理论〔摹状词理论〕,分析哲学家们称之为"分析的典范"。他正在陆续出版主要由他写作的三大卷《数学原理》,这部著作被爱耶尔称作"不朽之作"。维特根斯坦也十分赞美这部著作。
    不过,维特根斯坦对罗素并不是亦步亦趋,这一时期,他开始在逻辑领域进行独立探索,对"和"、"或"、"所以"等逻辑常项的思考把他引向原子命题的想法。在此后的几年里,通过当面讨论,以及维特根斯坦离开英国后寄来的笔记,罗素受到这位弟子的"深刻影响"。这些影响首先是纯逻辑方面的,但也涉及一般性的哲学见解。1918年初,罗素提出了"逻辑原子主义"这个名号来概括自己的哲学,逻辑原子主义无疑建立在他早年主张的外在关系理论的基础上,但其中也不乏维特根斯坦的影响。这个时期的罗素,极热心于政治和社会事务,颇有心把逻辑学研究的衣钵传给维特根斯坦。 
    那个时代的精英人士,普遍渴望高尚的精神生活和智性创造。在剑桥的这段时间里,维特根斯坦结识了一些朋友,其中包括哲学家摩尔、经济学家凯恩斯、数学家品生特等。他与品生特结为挚友。尽管他待人严厉,尤其对愚蠢的思想极不耐烦,但他是个热心而忠实的朋友。 
1913年,路德维希的父亲去世,留给他一大笔遗产。他把其中一部分用来资助里尔克、特拉克尔等诗人和艺术家。战后,他更是把自己那部分遗产尽数分给了他的哥哥和姐姐。为什么不送给穷人呢?他解释说:他不愿见到本来好好的穷人由于得到这些钱财而变得堕落,而他那些亲戚反正已经很富有很堕落了。他自己此后一直生活得很俭朴。财物、权力和地位对他没有任何吸引力。 
    1914年,第一次1913年秋,维特根斯坦离开剑桥到挪威,隐居在那里,研究逻辑问题。据罗素说,在挪威离群索居的时期,维特根斯坦"已近乎疯狂"。对那个时代的很多精英人士来说,要么创造出伟大的作品,要么什么都不是。我们离开那个时代还不到百年,但这种生活态度不仅不为我们接受,甚至已很难理解,然而,不理解这样的生活态度,就很难理解维特根斯坦。 

下一页

      相关新闻:



相关产品: